生产中最困难的环节通常不是生产组件,而是把生产需要的所有元器件按期备齐,这样生产才能进行下去。你可能会把供应链看得很简单,以为采购人员只要找到价格合适的元件,然后下订单即可。
但在实际操作中比这复杂得多,一款产品一般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元件组成,这些元件必须按期备齐,以便制造产品。哪怕缺失一个小小的阻容件,生产也无法正常开展。不仅所有生产所需元件需要按时到位,还要保证这些元件尽可能价格低廉。
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上的工作人员面临多个挑战:
(1)元件来自多家供应商,经常有几十个供应商为一款产品供应元件。
(2)通常元件购买支出占产品总成本的最大头,采购者需要跟供应商协商争取一个好价格,不然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3)某个元件供应商突然中断供货,比如经销商把所有的存货卖给一个大客户,或自然灾害造成工厂停工等,这时必须尽快找到其他的供应商,以免影响正常生产。
(4)所用元件都可能被淘汰,供应链的工作人员需要负责找到合格的可替代元件,一般都需要工程师重新设计或调整方案。
(5)元件的交货期不一样,常见元件可能第二天就到货,甚至当天就到,但是有些元件,比如定制的LCD可能要等几个月,如果你发现到货的LCD有缺陷,则可能需要再等上几个月才能拿到合格的元件。
(6)确保元件是正品,市面上会有一些品质低劣的货源,可能会引发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如果发货的产品包含劣质元件,可能会导致产品召回,甚至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针对上述问题,你可能已经想到了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在项目开始时就订好生产需要用到的所有元件,然后把它们存放在库房中。这样生产时可以直接从库房取用已经备好的元件,这样就永远不会出现元件供应中断的问题了,因为所有元件都可以随时从库房中取用。
但是,站在财务和管理的角度,库存一般是需要花钱买来的,而且在做成成品之前,这些元件无法直接带来任何收益。最理想的情况是元件到达的当天就投入使用,它们存入库房的时间最多几个小时。
正常情况下,你可以存放可供几天生产的元件库存,以便元件的供应不中断。而那些比较少见的元件可存放较大量的库存,因为供给链断裂产生的风险也相应较高。与制造商和分销商进行谈判:一方面要确保所需元件能够正常供应;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减少购买支出。
由于电子产品涉及大量物料,对物料的有效管理也至关重要,物料需要做统一编码管理,编码原则如下:
坚持一种物料对应一个编码;
编码有章可循,不会重复,便于实施;
编码应留有足够的可扩充空间;
编码应具有最大程度的直观性,便于查找、识别;
编码规则做修改时,应不影响以往的编码体系,避免同一物料重复编码。
笔者会把具体编码方案作为本书配套资料更新到公众号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参阅。在元件供应问题解决之后,你就有了生产所需的所有元件,接下来就要开始生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