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品营销战略的三大核心理念

1.价值取向——“真的回归”

消费升级时代,中国本土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与挑战,是重新挽回消费者对自己产品与品牌的信任。

为什么日渐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会对本土企业的产品与品牌失去了基本信任呢?一个字,“假”。所谓“假”,就是所宣称的与实际表现出来的不一致,所承诺的与实际给予的不一致。具体到营销领域,就是在品牌上各种概念炒作,张冠李戴,挂羊头卖狗肉,在产品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市场中各种“虚假营销”,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时移势易。随着消费市场的成熟,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使得企业虚假营销的作假作恶成本变得很高。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消费信息变得空前透明,企业的“虚假营销”与概念炒作行为一经曝光,在短短时间内就会被所有消费者知道,从而彻底失去市场。

显然,如果某些企业继续换着花样进行“虚假营销”,必将是一条死路。回归“真”的原点,为消费者提供“真的价值”,才是挽回消费者对本土产品与品牌信心、重获信任的唯一之道。

这正是精品营销战略核心理念之一:企业在经营的价值取向上,要“真的回归”。

所谓“价值取向”,简单说,就是指人们日常行为与进行选择时,所依据一套自觉的价值导航体系。精品营销战略的所要求“真的回归”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企业在产品价值上,坚持“真品”,为消费者创造精品;在品牌塑造上,“真诚”为本,拒绝忽悠,以开放、互动、协作与共赢的精神构建品牌内涵;在服务行为上,以“真心”为之,持续给客户创造惊喜,用时间真情感动顾客。

2.战略定位——“专业主义”

精品营销战略是基于价值竞争的营销战略,以为顾客创造与提供最大价值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那么,精品营销战略该如何才能为顾客创造并提供最大的价值呢?

答案是:在产品、品牌与经营战略三个维度上,坚持“专业主义”。这是精品营销战略的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所要求与决定的。

首先,产品的专业主义体现为对产品精良品质与价值创新的追求上。产品的精良品质源于精良的制造工艺与创新的工业设计,而这需要企业具有底蕴深厚的专业能力,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就是产品的“专业主义”。同样是一双皮鞋,为什么一双产自意大利或西班牙的,就比国内的大部分皮鞋品牌贵5-10倍? 为什么同样是电吹风机,英国品牌戴森可以把价格定到3000元/台以上,日韩品牌可以卖几百块一台,而国内品牌一台最多就卖个百十来块?我想,除了品牌的要素外,更重要的这些产品本身在创新设计与使用体验上的价值创新。

其次,品牌的专业主义体现在对品牌独特内涵与精神的塑造与构建上。在精品消费时代,越是专注于为消费者打造一种生活方式,为其创造身份归属感,彰显其审美价值的品牌,才越有可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而这需要企业与品牌“守少去多”,专注于某一行业。这正是精品营销战略在品牌上的“专业主义”战略定位的要义。比如,代表北欧简约生活方式的宜家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逆势上扬,成为其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在2015财年宜家在中国市场实现创纪录的105亿元人民币销售额,销售增长超过18%。相反,平庸的、大众化的品牌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这正是国内不少服装与鞋业品牌于近几年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

最后,经营战略的专业主义体现在企业对核心能力建设的专注与坚持上。随着信息技术与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经营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企业要想持续获得成功,就必须具备不断研发出新产品以及开拓市场的能力,而这需要企业具备扎实且雄厚的基础性核心研发能力。所谓核心能力,就是企业深层次的、独一无二的长期能力,是企业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管理能力与企业文化的综合体现。企业核心能力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也很难通过并购等“走捷径”的方式而轻易获得,而是需要企业持久专注于某一行业,不断提升自己专业基础能力的结果。其中,华为、比亚迪、格力空调、宇通客车、长城汽车、东风柳汽、九阳豆浆机、美的AH煲等以内生为主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许多企业提供了榜样。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转型升级期,超高速增长的时代已成过去时,更需要企业沉下心去,以专业主义精神,采取持续的专注聚焦战略,在夯实其核心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动态,理性地、有序的、升级的进行业务多元化的扩展,促进企业实现真正的“成长”,而不是纯粹为了追求企业规模而盲目扩张。

3.顾客经营——“诚和之道”

“诚和之道”是精品营销战略在顾客经营的核心理念,也是塑造精品品牌价值的根本法门。

《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儒家先贤们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

何谓“诚”?真实不欺。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真诚在内心就是不自欺,表现于外就是真实不虚、率真自然。

“诚”,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之本。对内,就是扎扎实实做出好产品、精良产品;对外,就是以诚心诚意对待每一位顾客,服务好每一位用户。

在面对顾客时,所谓的心机、计谋等“智慧”,都很容易成为被人识破的“小聪明”,顾客因此会认为你缺乏诚意,结果弄巧成拙,加深双方的误解与分歧。相反,把很多事情直截了当、开诚布公地说清楚、讲明白,敢于讲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往往是最简单但也是最有效果的方式,并成为构建双方信任与信赖关系的基础。因此,“诚”是企业创始人与品牌的文化“压舱石”,让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经得起风浪的考验,岁月的洗礼。

真心诚意的顾客导向,要求企业不能只是把“顾客至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而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比如,在深入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与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努力增加目标顾客最看重的那方面价值,削减那些对目标顾客无所谓的花费,尽力做到“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

如果“诚”是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关系的前提心态,那么“和”则是企业构建内外部关系的基本准则,目的是实现企业与顾客、员工、合作伙伴、社会,乃至竞争者等多方的价值共赢与共享。

中国自古就有“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实生物”“和气致祥”与“和衷共济”的思想。从现代商业的角度来解读,就是在尊重市场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保持彼此间合作与竞争的健康氛围,求同存异,实现互惠共赢。

与西方的商业文化有所不同,中国社会做生意最讲究“和气生财”。中国人之间做生意的前提是看人,如果与这个人相处“和谐”“合得来”,感觉这个人不错,往往就有生意可做。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生意不成仁义在”,换言之,这次没做成生意,还可以交个朋友,说不定下次就可以一起做生意。企业的顾客经营之道,最高的境界不就是把顾客变成你最好的朋友吗?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很多企业更是开始把顾客由“粉丝”变成“铁粉”,再变成其事业的合伙人。

对于“和”的追求,其实也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商业文明的核心理念。竞争是市场的底色与发展动力,但是过度竞争与恶意竞争则是市场的癌细胞,将让市场走向崩溃。在当前高度分工与协同的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可持续的企业经营,必须从单纯的竞争转向协作型竞争;从追求独家利润转向互利互惠;从“独赢”模式转向“双赢”模式或“多赢”模式,最终达到孟子所谓的“仁者无敌”之境界。老子也说:“夫惟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和”的手段,也是致“中”的结果。这正是精品营销战略所主张的“和”的内涵。

商业行为的过程,是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沟通与行为互动所构成的,需要双方在观念上有认同,在情感上有共鸣。“和”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与情感之化学反应,激荡起正能量的循环,为商业合作与持续开展良好的“价值场”。如果只是以“钉是钉、铆是铆”、“亲兄弟,明算帐”的纯粹利益性逻辑,进行冷冰冰的利益算计,商业就成了一潭没有人性的温度与活力的死水,健康、持续的良性循环将难以为继。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互联网如何打破边界,客户的诉求和担忧永远是企业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我们相信,以诚待人,真诚服务,唯有时间和结果才能证明自己、奖励诚者。践行“诚和之道”,是企业保待百年不衰、基业长青的唯一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