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简历时,常会发现“急转弯”式的职业领域转换——两段相邻的时间区域,是完全不同的行业领域的跳跃。比如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纺织业)向知识密集型行业(如金融、咨询)转型,或者从资源导向行业(如矿业、电力)跨入流量导向行业(如零售服务业)等。这类“断崖”式跃动的节点与拐点,应作为面试中关注的亮点,深入了解应聘者。
【案例故事】幸运的小郑
一次,做MBA复试考官时,一位帅气小伙小郑的简历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的工作经历中,第一份工作是某房地产中介的销售员;工作三年后,第二份工作却是某投资公司的投资专业人员,还做到了主管职位。从一名地推销售一跃成为投资领域的主管,这段经历让我好奇。
于是,我开始提问:“能否分享一下,是怎样的机会让你从房产中介领域进入投资领域的?”他听后微微一笑,略显羞涩地说:“是幸运吧!我第一家房产中介公司的销售总监能力很强,在他被一家投资公司——也就是我的第二家就职公司挖去做管理时,我就一同跟着去了,我从投资业务的基层工作开始干起,边干边学,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行业,一直做到今天。”
人有时就是这样,别人的手指轻轻一弹,竟能让自己欣然卸掉铠甲,离开生活多年的领地,坚定而憧憬地飞向陌生的花园。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幸运的。
我又问他:“能否概括说一下你是怎样开展投资业务的?可以重点说一下你的关键步骤。”这是一道考察应聘者综合能力的常用问题,一般会涉及应聘者的业务能力、学习能力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果然,他的回答没有让我失望,不但把项目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依照顺序叙述的完整、清晰,而且整个表述过程言简意赅,没有赘述,看得出他的确了解项目运作的具体架构与细节。其中,在讲述与客户沟通的部分,他坦陈在房产中介公司的工作经历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让他能以本能的“同理心”与客户交流,不是只狭隘地关注眼前利益,而是先与客户做朋友。
他的回答也给了我启发,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第一家房产中介公司的总监会带他一同离开:一个勤奋上进又不把个人得失放前面的年轻人,必定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对于断崖式飞跃成长的应聘者,往往有其突出的能力或不同于普通人的特点。面试中可参考以下问题做提问:
你觉得能有这样的成长机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你离开熟悉的行业,进入一个全新领域重新开始,你不担心失败吗?是什么推动你做这么大的职业转变?
能不能分享一下目前的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认为自己的什么潜力在这样的挑战中得到了挖掘与锻炼?
带你离开原来行业、进入现在领域的“贵人”离开现在的这家公司时,你为什么没有像上次一样同他一起离开?
你与这位已经离职的“贵人”还联系吗?你们见面是聊工作多一些还是生活多一些?
每个人的成长不可复制,但“适应力”与“学习力”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当牛顿的苹果砸到我们头上,尽管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科学家超常的聪慧大脑、悟不出第二条万有引力定律,但一定会“砸”醒我们,冥冥中让我们改变:突破惯性思维,拓展认知领域,珍惜换界平台。
除了上述三类职业拐点,还有以下两类学业拐点。
(四)校园换职场
对于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大多数是从基层开始打拼,预设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但总有一类人,会在工作多年后毅然返回校园,以考取研究生或MBA等方式再次回到高校,换一种环境成长自己、滋养自己。驻留校园看似按下“暂停键”,实则韬光养晦,成为“明天”期待的自己。
【案例故事】姚亮的闪亮青春
一位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院校的脱产MBA姚亮的成长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坚守奋斗”的力量。
他在入学前曾就职于南京当地一家外贸公司,担任销售主管,收入在当地算不错,而且在工作三年后贷款买了一套小户型房子。但是,别人眼中的佼佼者,他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金融业的职场精英。
在了解到北京的这所高校在金融界的学术翘楚地位之后,他决定考取学校的MBA脱产班,全身心进入校园进行学习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985本科院校毕业的他仅备考了半年,如愿拿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上学期间,与普研的学弟学妹们一同上英语的大班课,他流利的英文表达与丰富的肢体语言,迷倒一众学姐学妹。虽说英文的优势给了他在校期间莫大的信心,但金融方面的学科却是他的弱项。深知自己的“小白”起点,于是在投资学、金融学、商法、数据模型与决策等专业课程中的刻苦学习,让他深入了解了金融行业的专业知识与典型案例。刻苦与用心,让他逐渐找回了久违的自信。
但是,毕业时优秀的各科成绩并没有给他带来留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因为没有过往的金融业工作经验,他没有拿到北京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经过再三考虑,在可选择的几家外地金融机构中,他选择了上海的一家知名银行。
在上海,他从大堂“门童”的基层工作做起,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为进入银行的顾客开门、问好,询问办理什么业务。这样枯燥乏味的重复非但没有让他气馁,反而让他以更大的动力与更快的速度努力进步,一步步做到了销售经理,开始带领一个八人团队。
工作两年后,恰逢北京某民企银行招揽英才,一心想回北京的他投了简历。顺利通过初试、复试及最终的高管集体面试,他如愿入职,回到北京,但也开启了孤独的北漂生活:租来的房子像是宾馆,每天几乎都是半夜到家。那段最累最难的日子,工作就是生活。
上天总是眷顾勤奋的人。三年后,他不仅逐渐获得领导赏识,还收获了爱情——与本行的一位美女喜结连理,也在北京的三环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信念的启明灯只会照亮脚踏实地、执着坚守的人。或许,正是那段求学的青葱岁月,引领他执着的为梦想起航。
能够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并坚守梦想的人,往往是内心强大、极其自律的人。所有外在的磨难与历练,都是他们前进的基石,执着而坚定地奔向未来的自己。
面试中,对于工作经历中出现求学阶段的应聘者,尤其需要重点关注他们的“内驱力”与“自控力”。以下为问题参考:
是什么让你放弃之前不错的工作,转而全力以赴复习考研?你希望通过研究生的学习改变什么?
当初有没有想过,即使考上研究生,毕业时也会面临就业现实,就像你今天来应聘我们公司的这个基层职位,需要从基层开始做起?
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在工作之余、准备研究生考试期间,在学习和工作方面,对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像你这样放弃工作、脱产求学,你的家人支持你吗?你身边的同事、朋友都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如果你现在研究生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薪酬还没有上学之前高,你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堡。校园只是他们奔向城堡的途中一座小小的驿站,是短暂驻足,更是内省蓄力。坚信自己,期待明天。
(五)梦想吸引力
有一类应聘者,简历中描述的教育院校与工作单位带有很强的地域性。他们要么以大学所在城市为分界线,要么以工作单位所在城市为拐点。自此,离开他们从小熟悉的成长环境,在完全陌生的城市求学与生活。这类应聘者是满怀梦想、拼力一搏的奋斗者,他们力图改变生活环境,不仅是以学业博取学历,或以求职谋取生存,他们更抱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持之以恒的努力。
【案例故事】执着的丽丽
这是一位85后MBA考生董丽丽的奋斗故事。
籍贯是河南省一个三线城市的她,从小向往北京的生活。本想以考进北京某大学的方式到北京,但是,自己不论怎样刻苦用功,高中阶段始终学业平平。第一次高考,分数线离北京的三本还有几十分的差距。为了圆自己的北京梦,她在第一次高考后选择了复读高三,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复读半年后,虽然各科总分都有提高,但是,每次模考分数总是在北京的三本分数线上下徘徊,很不稳定。这样的成绩,不禁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深感前途的暗淡与渺茫。
就在她痛苦无望之际,听说北京有些高校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像她这样高中起点的学生也可以入校脱产学习,如果成绩不错,还能拿到本科学位。于是,在多方打听与比较下,她选择了北京一所不错的211院校,进入成人教育学院,开始了四年校园生活。
不走寻常路的她就这样来到理想中的北京,让她不仅兴奋,更是圆了自己的北京梦,学习劲头更足了。四年后,她不仅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书,还考取了学士学位。手握文凭,满怀憧憬,和其他应届生一样,投入当年求职的毕业生大军。
但是,成人教育的本科文凭在与其他相同学力的应届生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屡屡挫败后,为了能有留在北京的工作机会,选择了一家可以作为派遣员工身份入职工作的银行,担任基层的客户经理工作。
工作期间,她的努力有目共睹——入职当年实现全公司业务量第一的佳绩。因为能力突出,被行业猎头看中,第二年便推荐到另一银行,做了她最向往的理财经理工作。在这里,她开始深耕自己热爱的领域,一做就是九年,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理财经理,开始带领自己的团队。
她说自己的职业目标是成为“私人银行家”,希望通过知识、能力与资源,帮助客户实现最优资产配置与财富增值,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客户满意是她最大的欣慰与鼓励,她很享受奋斗的过程。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吸引力法则”,又称“吸引定律”,是说当人的某个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每年的应届生求职大军,不知有多少像董丽丽一样怀揣梦想、不畏艰辛的年轻人,他们每时每刻的努力,都在离梦想更近的路上。梦想,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面试中,对于目标清晰并执着奋斗的他们,企业能够深深感受到他们超强的“内驱力”与“自控力”,成就动机如同发条般加足马力,带他们持续向前奔跑。企业可在以下问题中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
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你准备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怎样实现?
你身边有没有并不看好你的朋友或同事?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在你工作的这几年,你觉得自己最失败的事情是什么?对你有什么触动与启示?
目前为止,你觉得自己在工作上还有哪些能力需要提高?你准备怎样提高?
在北京这几年觉得辛苦吗?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继续留在原来的城市生活,应该也是很不错的,比北京节奏慢,压力也没有这么大。想不想有一天回去养老?北京是你理想的生活城市吗?
上述五类情况,前三类是职业拐点,通常体现在简历的工作经历描述中;后两类是学业拐点,可以在教育经历或培训经历中看到(如表3-4所示)。
表3-4 纵向梳理汇总
不论是职业拐点还是学业拐点,简历中这些看似简单平淡的经历描述,却隐藏着应聘者深层的成长动机与个人思考。找到“纵向”突破口,深入挖掘他们行动的方向与具备的能力,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