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稳健的质地是资本市场关注的基础,任何上市公司都应在战略定位明确的前提下,合理设计商业模式,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供研产销的优化,认真做好产品服务客户,改进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从而把改善基本面作为核心工作。否则,再大的风来都不能保持公司长期飘在天空,甚至落地时会摔得很惨。
企业家在创业伊始首先明确的是自己的事业领域,但绝大多数企业家初始事业领域的选择不是基于逻辑思考的,而是依靠其非凡的商业直觉与胆识随机捕捉并把握到商业机会,并遵循或重新定义开展商业活动的游戏规则,完成了企业原始的战略定位思考。
随着业务和组织的扩大,企业需要系统地进行战略和商业模式设计,包括战略定位、战略布局、成长模式和盈利模式。首先,企业需要站在资本市场的视角明确战略定位,贴出一个让资本市场看得懂且长周期下被认可的标签。其次,以战略一致性为原则,规划战略布局,涉及产业链、竞争层面、目前客户群、市场区域和业务层次的选择。之后,企业需要思考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布局,应采取什么样的成长模式,是内涵式增长还是外延式扩张等。最后,一切经营活动都会落在财务回报,即盈利模式和现金流结构上,影响企业的市值表现。因此,企业在行业和业务的选择的基础上,规划价值实现的具体过程,即营销模式、生产模式、研发模式和供应链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设计的战略规划事实与资本市场对企业战略的认知可能会存在偏差。
第一,企业通过战略描述提出了一个标签。
第二,企业的一系列行为动作作为动态表现传达了一个标签。
第三,企业的财务业绩作为静态表现呈现出了一个标签。
最佳的情况肯定是三个标签具有一致性,企业承诺的执行了也做到了。但资本市场上,往往这三个标签不一致,会影响市场预期,最终作用在市值上。当然,这也涉及价值有效传递的问题。所以,企业如何将一个客观的事实与一个认知的事实有效地统一到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的标签上,这对一个上市公司至关重要。
企业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避免两件事。
第一,刻意地迎合趋势资金或者说流动性的游资,因为会不断透支资本市场的信任,从长期看,对公司的市值表现没有健康的积极因素。
第二,由于资本市场短期的不认可而动摇战略定力。当企业所处的行业或板块发展缓慢时,资本市场上可能短期不认可。如果企业基于对产业的终极判断认为保持战略定力可以成为行业龙头或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回报,就具有了稀缺价值,从长期看,资本市场会认可这样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