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非常著名的事件。清末以来这一百年最流行的关键词是什么?革命嘛!“革命”这个词就来自于汤武——商汤革夏、周武革商。什么叫做“革命”?“革”就是革掉、革去,用锋利的金器,也就是刀剑,划开,称为“革”;革命,“革”掉别人的“命”,好严重的事情!当然,这不是指一个人的命,不是说杀掉哪一个人,而是指革换王朝天命。
过去所谓的“君权神授”,是指上天将管理天下的“天命”授予天子,也就是人间君王,然后,天子代替上天来管理天下百姓。《尚书》里讲“天命不于常”、“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一个王朝随着其建立之初所积蓄的德业消褪,那么天命无常,慢慢就会转移到有德者那里去了,自然新人就会起来代替旧人,新王朝就会替代旧王朝。在上古三代,也有很正常的代替,像尧、舜、禹三圣之间,互相和平地把最高领导权给交接下去,这个就称之为“禅让”。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是非常受人推崇的制度。后人因为贪欲,贪恋最高权力,哪怕是把天下搞得一团糟,也不愿意交给他人。虽然如此,但后世人们依然非常向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这个时代和制度,也应了一句古话,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王朝更叠,两、三百年就来一场“革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人问孟子,儒家讲忠君仁民,那么,周武王推翻商朝,杀掉纣王,算不算是犯上作乱、为臣不忠啊?孟子回答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就是革命的正当性,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你把老百姓搞得民不聊身,大家就只有起来革你的命了。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下来,两、三百年一个“革命”的轮回,实际上是很惨、很无奈的。一个朝代初兴,开国君主往往都能够吸取前朝经验,然后节俭奉公,励精图治,使社会重新焕发蓬勃盎然的生机。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很著名太平时代,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乃至于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都是在一个朝代经过最初的努力以后,整个国家社会的生机得以很好的展现,但是一段时期的歌舞升平之后,各种社会积弊就产生了,比如官场腐败啊,社会风气奢侈啊,人心普遍沉靡啊,整个社会变得死水一潭,慢慢从内部开始腐朽,最后不是毁于外族入侵,就是被内部的革命性力量摧垮。这几乎成了中国社会兴亡更替的历史宿命。
一九四五年,中国民主党派的大佬黄炎培到延安,跟毛泽东在窖洞里就讨论到了这个问题。黄炎培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中国历史的更叠规律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共产党有没有办法解决两、三百年一个轮回的历史宿命?当时毛泽东胸有成竹,坦然一笑说:这个很好办嘛!我们共产党人有一个法宝,那就是民主!黄炎培一听,佩服得五体投地啊!他一下子就觉得中国真有希望啦!有这么了不起的政党,有这么了不起的英明领袖,中国一定会走出历史的阴影,打开一片新天地。
此后,中国的民主党派大多倾向于共产党,最终使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孤独地逃到台湾岛。共产党建国初期,海外人士形成了一股回国的潮流,大家都想为这个全新的、民主的、充满希望的人民共和国奉献自己的热血。当然,后来的事情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这个历史会有定论,我们不多作评价。说历史就想到今天,我们今天仍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但愿历史能让我们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