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国内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波重要力量,正是他们的商业头脑、勤劳双手,创造了各行业今日的繁荣市场格局。这些功臣、富人物质上该有的,都有了,可存在感,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缺少组织归属感、战略上出路不宽和持续经营信心不足,是当前国内经销商的代表性问题,工业品经销商也不例外。
经销商规模再大,上面还有更大的厂家,而且,工业品企业不少是国企,经销商则几乎是民营的,两者的政治地位属于两个世界。于是,说到产品销售时,经销商眼放光芒;而若是谈论到其他大事,就感到自己没有组织归属,没有政治地位,没有硬靠山。一个民商跟官商合作,顺利时,没有身份与地位的差别;若是闹起矛盾,甚至打起官司,一种强烈的不对等感就不再是感觉了,而是冷酷的现实。在经销商的生意扩张方面,区域、多元化、上市等大动作,似乎只是少数经销大户的专利,而更多的经销商只能在产品与客户的二维层面上,想尽办法拓展通道,而且,销售额过了五千万元的经销商,“三高”患病率极高。高成本、高风险和高流失率深深困扰着经销商,向前一步难,向后自保易,这也是少有过亿元经销商的内因。
经销商的公司化经营,三高问题能迎刃而解,可它仍是少有人走的路,为什么?规范化管理,老板心中虽向往,可日复一日,就觉得被自己制定的规矩给绑住了,没有了往日的随机应变,而且,短时间内,公司整体经营效果未必会更好,员工的集体反对声音也会逐浪高。上游厂家忙着产业链整合,专业化经销商也在合纵连横,小生意式的经销事业也必须在行动中寻找未来的方向。
◆管理规范化,持续赚钱的永动机
创业期的工业品经销商,销售就是一切。可到了相对成熟期,靠着销售一条腿走路,就只能在熟悉的业务圈子里转悠了。合肥中建工程机械公司的沈红霞董事长认为,经销商公司要做大,必须在六个方面严加要求自己:第一,制定领先于市场的发展战略与目标;第二,构建长效、多点互补的盈利模式;第三,打造高效组织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第四,建立标准化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第五,严格执行目标管理与过程风险管控;第六,塑造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文化体系。总的来说,经销企业要学实体企业,改善基层执行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公司核心竞争力要从规范管理中找寻,从而在战略上领先市场,战术上取胜对手,最终实现公司各项经营目标。
打乒乓球,人人都会,打得好的却不多。打野球的高手,遇到稍为受过一点正规训练的对手,小胜几局后,接下来只好拱手认输。规范化管理,先慢后快,经销商需要的是耐心和信心,而且还要有二次创业的智慧与付出。修得正果的规范化管理,可巩固经销商的生意营盘,少受人员流动、客户异动与厂家变动的负面影响,让经销商的公司变成持续赚钱的铁打营盘。
◆商业金招牌,营销开发的放大器
2013年10月,中国最佳50品牌价值排行榜发布,苏宁名列36位,品牌价值32亿元,虽然相比海尔(28位,55亿元)还有一点差距,可商业金招牌还是闪亮在一流企业的高端阵营中。在资产规模的重压下,相对轻资产的苏宁凭着手中的客户规模挣脱而出,这是国内商业界的一个大事件。对经销事业保持悲观的人,为何不思考一下:苏宁如何在大牌供应商的压迫下,逐步取得了自己的话语权呢?
企业品牌,不如商业品牌接地气,特别是那些方案定制、服务在地的工业品。产品从工厂到经销商手中,多半是半成品,前期的客户需求界定、中期的方案制定和后期的服务跟进才能让半成品变为完成品。这个过程就是营销开发,完成了价值创造到价值传递的全过程,客户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产品背后的使用价值,感受到品牌背后的服务价值。在一块商业金招牌的面前,新客户的不信任、沟通的不顺畅和谈判的不诚意就会冰雪消融;在春风化雨的气氛下,营销开发的效能得以放大。
◆终端生动化,体验营销的根据地
美术设计,让一件产品活起来,而卖场的体验设计则会让客户心甘情愿地掏钱买单。产品营销,一切的说辞无非是一句话:“你要的就是这个!”而体验营销,则是客户主动要买,他们的行动验证了内心的感知:“我就要这个了!”
宜家的卖场体验,说是登峰造极那是吹捧,可它巧妙的产品陈列、情景化场景布置和休闲气氛的营造,值得大型工业品卖场或终端多揣摩。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顾客的心理防线,会由着感觉指引,当购买变成了拥有,自我肯定取代了他人推销,营销就做到了无形的境界。机床、动力工具、仓储叉车和工程机械的静态陈列,必定走向实际作业中的动态体验。比如仓储叉车店在店内或外面的空地上直接摆上常规的货架,或者应客户要求搭置特殊货架,适合客户使用的对型产品,实实在在地搬运货物,客户可以亲自操作。实践出真知,体验酿真情,终端生动化,是体验营销的一张大牌,打好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