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但并不代表制订的战略举措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需要不断地微调。战略回顾就是把握战略执行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实现持续优化。
那么战略管理与日常的管理有什么区别呢?
一是战略调整的周期比较长,一般为一年,对于支撑当年经营目标的经营策略可以按权限适时调整。
二是战略调整之前需要系统思考和专业分析,需要与整个行业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相比较后作出判断。
三是战略调整需要平衡资源与目标、存量与增量的关系。
战略管理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过程。管理提升往往比业务突破更加困难,因为业务的突破可能会因把握了机会而短期实现,而管理的提升只能是一个渐进的持续优化过程。
而且,由于职能管理的效果有较长的滞后性,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政策会受到来自业务层面的挑战,此时,如果高层领导没有前瞻的眼光,缺少耐心和定力,迷茫,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职能管理的轻视,就好像无形中打开了本来就潜藏于职能部门内心深处的“潘多拉盒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么离战略管理失败就不会很远了。世界上最难的就是坚持,而战略管理的本质正是坚持。因此,如果说战略管理难,那么难度不在于它有多么复杂,而在于建立了管理系统之后能不能持之以恒地运行。
8.1管理者角色的转型
管理者的角色转型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转?亨利•明茨伯格将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三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如何才能做好这三个角色呢?答案就是深入基层。
只有信息准确,才能决策正确。任何一个组织都强调各级管理者要深入基层,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营销的高层管理者,一定要深入一线市场,看自家产品与竞品在终端的表现,了解用户对不同品牌的评价,发现顾客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了解一线业务人员工作中的困惑。因为困惑就是影响效率的原因,就是高层要去解决的难题。困惑并不能自行解决,会像病毒一样传染、漫延,影响士气、涣散军心。
困惑问题通常是诚信、公平和资源配置的冲突。什么是资源配置的冲突呢?比如,一方面强调业务代表要解决客户的问题,另一方面给业务代表的权限和资源却不足。比如,由于标准不细,不同的业务代表和经理的权限和资源不一样,造成内部博弈。
从裁判向教练转型:
一是提高决策水平。在策略导向的业务模式下,策略执行是否到位至关重要,而这个答案必须要到市场一线去直接观察,如价格、陈列、新鲜度等,从业务报表上是看不到的,必须到一线直接观察。
二是从一线业务员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在不同层次上解决问题。各级管理人员有了对一线现状的统一认识,再追溯管理的问题就能抓住重点。上层与基层共同面对问题,一起讨论,寻找解决方案,是最有效的教练过程。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社会,等级思想严重。上层的人际关系也是基层的重要资源,高层可以解决很多一线管理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
比如,一个企业要在某个地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高层出面是最有效的办法。所以高层深入业务一线,必须安排拜访当地的官员、宴请当地重要客户,为基层业务单位营造一个良的经营环境,这就是人际角色最好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