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PLG ,是一套以客户获取、增购、转化、留存均主要由产品自身驱动的商业方法论。换一句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能够让客户自助式地完成对产品的购买” ,对于自助式产品购买,面向C端用户,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模式;而对于B端客户当为团队组织采购一款产品,是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决策行为来判断做选择。 用购买链来描述的话,就是“ 先让用户爱上产品, 然后卖给那些已经体验过价值的人。”
要做到这样,PLG的产品必须有如下的特点:
(1)具备免费版本
(2)ToC 和 ToB 界限模糊,可以直接线上销售
(3)先试后买
(4)价格透明清晰
(5)同时提供给大/中/小客户
用高质量产品,以极低门槛开放,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且辐射巨大体量的潜在客户,用基础的运营方式转化,通过一套标准化产品,将客户从免费到付费、低级版到高级版,席位从少到多,实现增长…
那是不是具备了这几个特点,就一定是典型的PLG模式呢?实际上并非如此。PLG并非一个概念,我们前面也提到过,PLG的背后实际上是市场竞争的态势,它也并非只是增长,而是一种市场战略。PLG不只是增长,也不仅仅是进入市场的一种战略。它是一种将最终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的商业战略。 它包含了一整套产品思维和组织架构,是涉及SaaS公司所有职能的一整套系统性方法论和组织战略。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才是PLG呢?
(1)从最终端用户使用开始,用户能够为厂商提供的产品而获得价值成功,并且影响组织内的其他个体
(2)可以轻松上手体验。免费试用、免费增长和开源都能够保证大家能够快速的上手体验
(3)在付款之前交付价值,试用版本即可让客户认可价值。
(4)在销售之前优先考虑客户成功,依靠自助式服务实现对内销售。
当然如果一家企业是典型的PLG,也看到了这家企业依靠产品获得的长效增长,我们是不是就要依据产品去做市场策略呢?当然不是,PLG只是证明是以产品为主导。SaaS 依然是B端企业,需要营销、销售、CSM(客户成功)共同服务于客户旅程。营销的目标是让潜在客户使用产品,销售和客户管理团队的工作是了解潜在客户的需求,并教育产品如何满足这些需求。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要扩展产品能力,从而会产生更复杂的产品套件,满足目标市场的大/中/小客户 ,甚至遇到特殊情况需要专业的客户成功人员参与,因而PLG也会从纯方法论变成混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