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效、有用的文化怎么在组织转型中产生作用

1.思维转变:从处理“事”到处理“做事的方式”或 “做事的原则”

文化怎么起作用?就是“用”在起作用。如果不“用”,那就是假的,那就不是你的文化。我们在平常是怎么做的——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

案例:稻盛和夫拯救日航就是把文化“用”起来了

稻盛和夫进入日航后,花了两个月时间,让日航所有的干部进盛和塾轮训,理解他提出来的经营哲学12条。

他是怎么“用”的?比如在开会的时候,遇到问题,大家开始扯皮推诿——这是其他部门的事,这是前任留下来的事等,不关我的事。遇到这种情况,稻盛和夫怎么办?他是“用”他的经营哲学。他就说,:“我们的经营哲学其中有一条叫‘临事有勇’,遇到问题就扯皮推诿,推给其他部门、推给前任,这叫‘临事有勇’吗?”大家听他这么说,就不好再扯皮推诿了。

大家不扯皮推诿了,但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一问到经营情况,比如航线的满座率怎么样?准点率怎么样?客户满意度怎么样?航线的成本费用是多少?盈利情况怎么样?大家是一问三不知。日航申请破产是有道理的——官僚,不深入一线,不去熟悉业务,不去洞察问题,不去解决问题。这时候,稻盛和夫又用他的经营哲学了。他说:“我们有一条哲学叫‘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如果我们对业务情况都不了解的话,怎么做到‘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他这么一说,大家又开始改变了,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服务。

这只是其中的两个场景。后面半年,稻盛和夫在日航的各个领域“用”他的经营哲学,通过“用”,去改变员工的认识,从而改变员工的行为。员工的认识和行为一改变,经营结果就变了,所以日航半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扯皮推诿的场景在企业里非常普遍,通常的应对场景也非常熟悉:

第一种场景:管理者比较仁慈,抹不开面子,遇到员工扯皮推诿,自己不做声,心中生闷气:“我给你发这么多工资,遇到问题你们却扯皮推诿。”这种场景就不说了,一定是错的。

第二种场景。管理者马上组织相关人员来讨论到底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解决,然后一起讨论,把问题赶紧解决掉。

大家一定认为第二种场景的处理方式好。但是请大家对比下稻盛和夫的处理方法,发现二者的区别了吗?前者是在处理“事”,稻盛和夫是处理“做事的方式”或者叫“做事的原则”。

但如果企业总处在“处理事”的状态,那么当出现新的“事”时会怎么样呢?还会出现扯皮推诿的现象。稻盛和夫则在处理做事的原则,只要是遇到这类情况,不管是什么事,都是这一原则——临事有勇,大家不要扯皮推诿,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见没有,这种方式是把这一类问题给解决了。大家体会一下,“处理事”和“处理做事的原则”的奥妙之处。

2. 把文化用起来:四个方面把文化和业务融为一体

企业文化不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的、只是高大上的东西,而是现实的,是为公司战略理想服务的,是为企业赢得竞争服务的。只有当文化建设和业务建设融为一体的时候,文化才能成为业务竞争的利器。总的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达到文化与业务融二为一的效果。

案例:“做事的原则”如何影响行为改变

举一个例子,大家来理解一下企业文化建设和业务是一张皮的关系。比如,某企业追求技术先进,但出现了很多客户对产品不满意的情况,原来他们追求的技术先进并没有解决客户的问题。这是现实问题。而这个现实问题的产生,是员工存在某种认知的误区。比如,研发人员对“以客户为中心”意识的偏离,把片面追求技术先进作为荣耀和功绩。这是员工存在的某种认知,必然会导致的某种行为。

那么企业文化建设怎么做呢?组织研发人员进行讨论,把客户不满意的事实摆出来,讨论要不要以客户为中心,讨论对于一个研发人员而言,到底什么是“功绩”。通过这种方式,改变研发人员的认知,不再“以我为中心”,闭门造车,而是以客户为中心;不再是片面追求技术先进,而是必须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改变员工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行为,进而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3.机制支持到位,把文化落到管理体系中

机制支持到位是指我们一定要把文化落到管理体系中——目标分解与评价、价值分配、流程等。

比如,企业愿景怎么用?有很多企业在工作中根本没有意识到居然要“用”使命愿景,而且能“用”,结果使使命愿景变成了两句宣传口号而已。

案例:企业愿景与厕所清洁的关系

笔者曾给一家工程机械企业做企业文化咨询。它的愿景是要“成为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我们做企业文化宣导时,有位中层干部说:“夏老师,你讲这些跟我们没有关系,这是我们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事情。”

笔者就跟他解释:“我们的愿景不仅仅和董事长、总经理有关系,而且跟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关系,甚至跟扫厕所的阿姨都有关系,为什么?我们要成为世界级的公司,扫厕所的标准就变了,厕所清洁就要是世界级企业的标准,厕所清洁人员也要有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让每一个走进去的企业员工感受到世界级企业的环境。”

笔者又进一步给大家说明:“愿景跟所有的人都有关系,比如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我们对标谁?如果对标国内的行业领先者,那就做成不了世界级的企业。要做世界级的,我们就要敢于对标卡特彼勒和小松。卡特彼勒是美国企业,行业的全球第一;小松是日本企业,行业的世界第二。当我们对标卡特彼勒和小松,那么我们跟它们的技术差距在哪里?我们的技术目标是什么?我们与它们的质量管理差距在哪里?我们的质量目标是什么?那么,我们应该变什么,应该干什么?”

这里就可以“用”愿景了。提炼出来的东西往墙上一贴,如果我们不“用”它,那不是我们的文化,那是我们忽悠人的口号。愿景就是导向,就是想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

4领导行为到位,干部表率胜过一切管理

领导的行为到位主要是三个方面:

(1)表率到位。领导干部自己要达到企业文化的要求。你自己做不到的话,那企业文化就是骗人的,所以首先是自己要做表率。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够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去做的话,那么企业文化一定是没问题的,一定是能形成的。干部表率胜过一切管理,企业就考核干部是不是按照文化导向来做事。只要干部表率按企业文化的要求来做事,不用说,企业文化基本就落地了。

(2)处理事件。当企业出现冲突、矛盾的棘手事件时(但不是技术问题),大家千万记住,极有可能这是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一个机会。越是难解决的矛盾冲突,就越是我们澄清价值导向的时候。

北京华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勇分享了一件事情。他们公司有个文化理念是“说到做到”,对员工有一个要求是“有底线——遵守社会公德”。行政制度有一条是,不能在办公室及办公室楼道抽烟。有一天,他发现楼道里面有烟头,就跟人力行政人员讲:“这种小事你们千万不要放过,不要只是罚点款,通报批评处理一下就完了,能不能组织大家做一个讨论,我们要不要‘说到做到 到,要不要遵守社会公德?”通过这一事件,让员工参与,一起讨论,向更多的员工深化“说到做到”“有底线——遵守社会公德”的认识,形成文化共识。这就把通常直接、简单处理的事情,变成了一项文化建设活动。

因此,当一家企业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尤其是有冲突、矛盾的时候,一定要敏感,这恰恰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一个契机。当然“事件处理”不是处理事件本身,而是通过一个矛盾、冲突,让员工来参与讨论,从而深化认识,或改变认识,这就变成了一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

(3)惩恶扬善。所谓“恶”是指违反我们的文化,触犯我们红线的行为;所谓“善”是我们鼓励的。很多企业在遇到红线行为的时候,有时为了业务或者其他因素,老是容忍宽容,纵容一些触犯原则性的行为,久而久之,组织风气变坏。很多企业风气慢慢变坏、变散,就是从“惩恶扬善”没有做好开始的。所以,我们作为领导者,无论是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主要的管理者,如果要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一定要敢于惩恶扬善。当出现违反我们导向的行为,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反对,当然方法可以多样;当出现符合我们文化的行为,我们要鼓励。

5.主题变革到位,聚焦突破焦点问题

主题变革是指一家企业在某一个时期,可能会有一个焦点的矛盾。这时候可以发动一场文化主题变革活动,改变员工的认识,然后促进这个矛盾的解决,促进业务的发展。

比如,海尔当年现场管理、经营管理做得不好,就发起了一场主题变革——“6S大脚印”,让大家每天下班的时候站在大脚印上讲哪些事情没做到,下一步怎么改进。这是一场变革活动。当时的焦点矛盾是什么?就是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精益管理做得不好。海尔通过“6S大脚印”主题变革,然后不断地坚持,从而改变了员工的认识、行为和习惯。

这就是主题变革活动。当企业面临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关键问题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贯穿一段时间,比如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主题变革活动,去改变员工的认识,达成共识,激发斗志或如海尔的“6S大脚印”,塑造习惯,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

6.持续广泛传播营造文化氛围

机制支持到位、领导行为到位、主题变革到位,所有这些事情,我们一定要去传播。传播就是让更多的员工知道我们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实现更广泛的文化渗透。

案例:寻找并宣讲企业中的文化践行榜样

笔者曾经服务过甘肃省的一家餐饮企业。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创始人马总指着坐在旁边的一位姓高的小伙子说:“这小伙子不错,我最近提拔他做了总监。”笔者马上就问:“你为什么提拔他做总监呢?”马总就回答说:“第一,他业绩好;第二,做事用心。”

笔者又问:“他做事如何用心呢?”马总就举了个例子:“最近办了一个类似安全的宣传活动,有张招贴宣传画。原来是规定所有的门店都要把宣传画贴在靠门的墙上。这个小伙子就在琢磨,人进来吃饭,谁会注意墙上,觉得贴的位置不对,于是就把招贴宣传画取下,贴在桌子上,因为进来吃饭一定要坐在桌子旁,一定会关注桌子,不会关注墙。后来他又琢磨了,发现这样还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贴在桌子上,只有坐在正对招贴宣传画位置的人才能很清晰地看到,其他人可能看不见,所以他就又做了改变,把画贴在转盘的透明玻璃底面,随着转盘一转,所有人都能看到。”

听完,笔者又问了一句话:“你把为什么提拔他的理由告诉所有员工了吗?”马总第一个反应是:“我是老板,提拔一个人不用告诉所有员工。”笔者跟他说:“也不能这么讲,如果你把刚才讲的为什么提拔小高的原因告诉了所有员工,那么员工就知道在我们这个组织应该怎么做才能有前途。”他一听马上明白,并交代人力资源部,把刚提拔小高的事情做好宣传。宣传不仅仅是把这件事写一篇文章在企业报纸发表,还可以组织员工进行讨论,比如怎么认识“做事用心”。

所有的文化建设活动,一定要去传播,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理解我们的文化,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组织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而且一定让员工参与。用参与的方式,而不是强行灌输的方式。

通过持续不断的传播及通常的象征性宣传活动,如仪式、典型人物、花名、特定工作模式、物理环境等,会不断地营造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并形成一种群体的共同人格和行动风格。时间长了,企业就可以形成一种“强文化”组织氛围。

当然,不是形成了强文化氛围就万事大吉,不需要持续建设了,文化建设永远是逗号,没有句号,不然,还会稀释、异化。

小结:

(1)企业文化是组织的灵魂;

(2)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是服务于组织转型,支撑业务战略转型的,完成对企业的系统思考与顶层设计。

(3)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组织变革重塑与组织能力建设的过程。

(4)要让企业文化有效、有用,一定要把文化“用”起来,通过改变员工的认识和行为去解决现实问题。

(5)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持续、广泛的传播(传播要讲策略,如传播事例、传播人物等),真正使其“入耳、入脑、入心”,在日常工作中把文化用起来。

(注:本文由尚艳玲根据夏惊鸣内部讲话资料综合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