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与文姬胡笳

“素夷狄行乎夷狄”,夷狄是过去对中国周边那些野蛮的、未开化的、完全处于自然生存状态的民族的称呼。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是风里来雨里去,放羊牧马,逐水草而居,无有定所。他们虽被视为夷狄,但也能够自得其乐,也能够乐天知命,也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如果老天爷让你出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者老天爷把一个受过教化的文明人丢到草原大漠去,那么,你也必须要入乡随俗,随遇而安。

当然,我们在座的可能没有“素夷狄行乎夷狄”的机会。大家都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吧?

汉武帝的时候,作为汉朝的使节,苏武被遣往匈奴去与他们和谈,由于匈奴发生内乱,苏武受到牵连,匈奴人把他扣押下来,让他归降匈奴。苏武坚决不从,于是匈奴王就把他关在地窖里不给吃的,几经生死之后,又把他流放到今天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汉书》里记载说:“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就这样,苏武在夷狄之地待了整整十九个年头,直到匈奴的头领死去,部族一分为三,再也没有力量与汉室相对抗。那时,汉武帝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汉昭帝继位,匈奴又与汉室修好。这时,苏武又几经周折,才被接回中原。苏武出使匈奴时正值壮年,但重回中原时,已经是胡须皆白的老人。苏武处夷狄之地十九年而不辱使命,算是典型的“素夷狄行乎夷狄”。

还有汉末的大才女蔡文姬,也是在匈奴地区生活了十几年。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是后来权倾天下的曹操的老师。当时董卓专权,天下大乱,大小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胡羌军队趁机直入中原掳掠,蔡文姬在混乱之中被抓到匈奴地区。

蔡文姬曾经写了一首《悲愤诗》,全诗太长,我就不全部引出来,只引其中有几句描写她被掳时的情景: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这首诗可谓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她被掳之后,无奈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并生有二子。直到十二年以后,曹操当政,才用大量的黄金美玉将她赎回来。在那样动荡、离乱的时代中,蔡文姬一个弱女子,能够在苦寒荒凉的大漠之中保全性命,最后回到自己的故乡,如果没有“素夷狄行乎夷狄”的坚韧和智慧,她也不可能苟全性命于乱世,更不可能写出她的传世名篇《胡笳十八拍》。

下面一句“素患难行乎患难”。我们诸位好像过得还比较平顺,社会也还太平,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患难。但是,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在座的哪位以后遇到大难,也不要奇怪和惊慌。在人生百年中,各种坎坷忧患是太平常不过的了。

去年,我们书院的何大哥,春节期间出车祸就差点送了命。他在病床上被绷带包得一动也不能动,一躺就是好几个月。我们去看他,他全身动弹不得,但是还跟我们开玩笑,跟从前一样乐观豁达。这就是“素患难行乎患难”,有真修养的人才做得到哦!还有我们的冯老师,“文革”期间含冤入狱八年,但是他老人家从来就没有抱怨过命运不公,真正做到了“素患难行乎患难”。他每次跟我们聊到在青藏高原上的劳改生涯,都是面带微笑,仿佛在回忆一段充满趣味的往事。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无入,就是无处;自得,就是自己有所收获。君子随时随地都能有所收获。收获的是什么呢?收获的就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是什么?就是素位而行。真正的君子是上善若水,随方就圆,没有哪里不能够安然自得。为什么能够如此?就是因为君子能够行中道、致中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素位而行,不失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