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君臣为博弈关系

其实在第一章第一节的“人性论的出口”一节中,定位君臣关系为利害关系,亦即是定位君臣之间为博弈关系了,这里就不重复摘录了。

黄帝曰:上下一日百战。君臣之间天然就是一个博弈关系,在这种博弈关系中,如果君主处于下风,臣下就会有绕过行为和越位行为,最严重情况会发生篡权。所以面向群臣的内控,是君主不可不处置好的。

主上不神,下将有因;译:君主不神秘莫测,臣下将有造成奸诈的依据。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若天若地,是谓累解;若地若天,孰疏孰亲?能象天地,是谓圣人。欲治其内,置而勿亲;欲治其外,官置一人;不使自恣,安得移并?大臣之门,唯恐多人。凡治之极,下不能得。周合刑名,民乃守职;去此更求,是谓大惑。猾民愈众,奸邪满侧。故曰:毋富人而贷焉,毋贵人而逼焉;毋专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腓大于股,难以趣走。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主不蚤止,狗益无已。虎成其群,以弑其母。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法制苟信,虎化为人,复反其真。(出自《扬权》)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天然是博弈关系,君主对臣下循实正名和循名责实的过程,必然也是夹杂着双方博弈的过程,为了赢得这个博弈,不让臣下掩饰、作伪、欺凌,君主最好的姿态就是守虚静,以彼之言制彼之行。通俗讲,守虚静就是不动声色、不显好恶,要用这个方法让臣下本来、真实的想法显现出来;要让臣下把心思用在事上,而非琢磨君主心思上;要让臣下竭其力实现自己的承诺上,不让他有苟且、投机的心思。君主所做的,就是参合其形名,“以赏者赏,以刑者刑”(也即进行赏罚)。

如果君主不神(不隐匿自己声色、好恶),在君臣博弈关系中,臣就能够知己知彼(了解君主想法),获取信息优势,进而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博弈策略,而这种策略往往是对君不利、对国不利的。所以君主一定要发挥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优势,获得主动地位。

韩非还指出两个要点:一是不要过于亲近内廷人员,这样君主就没有隐私了,他们就会放肆地为所欲为了;二是治事不要“一官二人”,其实就是职责不清晰,有交叉,这样不但他们之间会矛盾重重,更好以此为借口趋利避害,逃避应该担负的责任。

以上内控措施,其实就是压缩臣下的博弈空间,让他们安心于本身所职、不越位。当然要做到这些,还需要法的支撑,让臣下依法行事,而非盯着君主的眼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