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益推进的关键问题解析与实践建议

(一)精益推进的层级难点与重点定位

  1. 难点在中层:承上启下的关键障碍

精益推进的核心阻力并非基层,而是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与班组长通常具备较强的执行力,令行禁止是常态;高层则因掌握企业战略方向,对精益的认知与资源支持通常无明显问题。而中层管理者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若对精益持抵触态度,会出现两大问题:一是放大基层问题(如将自身反对伪装成员工不接受),二是阻断高层指令传递(如不推动、不落地)。例如生产部经理若不认可精益,其下属主管与班组长会陷入听老板还是听经理的两难,导致改善行动停滞。因此,精益推进需优先突破中层认知,通过培训、案例分享、试点参与等方式转变其观念。

  1. 重点在基层:精益落地的核心载体

基层是精益工具与流程落地的最终场景,且人员规模大、涉及环节多,是精益效果呈现的关键。例如 5S 现场管理、标准化作业、工位改善等均需基层员工参与执行,唯有基层形成改善习惯,精益才能真正扎根企业。因此,在突破中层阻力后,需将资源与精力向基层倾斜,通过技能培训、改善激励、成果可视化等方式激发基层主动性。

(二)没有用,是因为没有用:精益工具的应用逻辑

精益工具或方法的无效,多源于未真正使用而非工具本身问题。例如企业引入简易自动化工装后,员工因初期操作不熟练将其闲置,导致工装无法发挥价值;若持续使用并根据实际问题优化,工装会逐渐适配场景,成为提升效率的利器。这一逻辑适用于所有精益工具:微信、新 APP、电动窗帘等新生事物,初期均存在适应门槛,但越用越熟练、越用越优化是必然规律。因此,企业推进精益时,需引导团队先使用再优化,避免因初期不适而放弃。

(三)精益推进的持续性:拒绝半途而废

精益改善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而非短期冲刺。若企业设定 100 分的精益目标,即便仅达成 40 分,也远胜于中途停止 —— 停止意味着前期投入归零,已建立的改善成果(如单件流生产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崩塌(创建文明需漫长时间,毁掉文明仅需一夜)。例如某企业 7-8 年前曾推进精益,因短期效果未达预期停止;若持续推进,即便每年仅进步 40%8 年后也将形成显著竞争优势。因此,精益推进需具备长期主义思维,接受阶段性不完美,通过持续调整、优化迭代,逐步接近目标状态。

(四)精益是卷的罪魁祸首:反向视角下的竞争力提升

从表面看,精益似乎加剧了行业竞争:某企业通过精益将 10 人岗位缩减至 5 人,获得成本优势后,其他企业纷纷效仿,推动全行业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形成内卷;某企业通过精益将交期从 60 天缩短至 30 天,引发行业交期竞争,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但本质上,精益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 —— 若无精益,中国制造业难以在全球市场形成成本、效率、质量优势,更无法支撑电动车、家电等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因此,精益带来的卷是行业升级的必然过程,企业唯有主动拥抱精益,才能在竞争中存活并发展。

(五)精益的本质:朝着目标状态的持续调整能力

精益的核心定义是朝着目标状态持续改善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其中包含三层关键内涵:

 

  1. 明确目标状态:非 KPI 指标,而是系统状态

目标状态并非短期 KPI(如效率提升 30%),而是企业长期追求的运营模式,例如建立单件流生产体系”“实现客户订单交期缩短 50%”“消除全流程浪费等。如同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精益目标状态为企业提供明确方向,避免短期行为偏离核心。

  1. 持续改善与自我调整:动态适配而非静态执行

从现状向目标状态推进时,需根据实际障碍动态调整方法,而非固守单一路径。例如企业以按节拍生产为目标(如 60 / 件),初期部分产品未达标,需通过分析瓶颈(如设备故障、工序衔接问题)持续优化,逐步实现全流程节拍统一。这种调整不同于无方向的进化”—— 进化无明确目标,以活下去为核心;而调整始终围绕目标状态,通过方法优化、资源调配、流程重构等方式突破阻力。

  1. 能力构建:个人与组织的双重提升

精益能力既包括员工识别浪费、参与改善的个人能力,也涵盖企业流程优化、系统迭代的组织能力。唯有个人与组织能力同步提升,精益才能从外部导入转变为内生动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