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神剑第六脉:回归你的知识本源

先看一则故事:

在唐朝时代,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因仰慕鸟巢禅师之名,入山拜访鸟巢禅师。

鸟巢禅师住在树上。白居易在树下说:“师父,您住得这么高,太危险了。”

禅师在树上说:“太守大人,您的危险更甚于我啊!”

白居易问:“弟子位镇江山,怎么会有危险呢?”

禅师说:“官场中的荣辱得失、利害是非太多,加上这个充满危机的社会,如同熊熊大火,积薪相交。你在其中,或得意于青云,或失意于穷途。得意则忘形,失意则生怨,难免党同伐异,怨恨憎恚,喜怒哀乐,机心算计。种种烦恼,无息之时。又苦又累,怎么会不危险呢?”

白居易肃然起敬,问:“请师父指点,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觉笑道:“这是三岁小孩也知道的道理。”

禅师说:“三岁小孩虽然能知道,可是八十岁老翁却做不到。”

白居易一想:是啊,知道的未必能行,学佛多年,不能身体力行,有什么用处呢?

这大概是“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这句俗语的由来吧。

从表面看,前面五个环节已经基本实现了知识管理的一个完整闭环。但是,从具体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来看,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知识管理,应该还有最后一个环节,即回归你的知识本源。

所谓回归知识本源的意思是,无论我们拥有或者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其最终指向都应该是能够帮助我们切实改善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我们的生活(人生)变得更美好。也就是切实运用好知识。

如是考量,回归知识的本源至少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切忌将知识当成口舌之剑。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真正将知识作为其修身养性的指南,而是当成与人争辩是非的工具——表面上,也在发挥着知识的某些作用,实际上于己并无实在益处。

第二,切忌机械、教条地运用知识。所谓“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任何一项知识的“正确性”,实际上只是在某一特定场景、特定时间节点作用于某一特定对象的时候“正确”,当背后的相关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识的“正确”程度也会随之变化或者减损。

第三,透过实践重新检视知识,从而生发属于自己的知识。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一则小偷的故事:

从前,有人以偷为生。小偷的儿子有一天对爸爸说:“爸爸,我要像你一样以偷为生,你教教我怎么偷东西吧。”

于是,小偷就如此这般地教他的儿子怎么偷东西。

一段时间以后,小偷为了检验他儿子所学如何,就带着他儿子进行了一次实践。

一天晚上,小偷带着儿子到了一幢大房子前,在墙上挖个洞,爬进大房子。他们找到储物间,小偷叫儿子进去找些值钱的东西。儿子一进去,小偷便在外面将储物间的门锁上了,同时跑到院子里大喊大叫,吵醒了这家人,随即小偷便从墙上的洞溜了出去。

这家人知道遭了盗窃,全家都出来查看。当他们看到墙上的洞,便以为小偷已经逃走了。此时主人便叫上佣人点着蜡烛到储物间看看少了什么。

小偷的儿子在储物间急得暗暗咒骂他爸爸。当他听到有人要到储物间查看,更是吓得腿都软了,但他也没有办法。只好躲在储物间的门后,等佣人一打开出去间的门,便冲了出去,并一口气吹灭了蜡烛,推开佣人,拔腿就跑。这一家人便大呼小叫地在后面追,在逃跑的路上,他看到有一个池塘,便捡起石头丢到池塘里,在这家人围在池塘边上寻找小偷的“尸体”的时候,小偷的儿子悄悄地跑回了家……

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在这个时候,小偷的儿子才真正学习、掌握了偷的有关知识。

所以:

知道知识非真知,唯有躬行方为识;

管理若非为识见,到头终究难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