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为,如果作为一个名词概念的角度解释,“指一个人的修养、素质、道德、涵养、造诣等,属于个人软实力。佛道中指通过修炼之后所达到的境界(摘自《百度百科》词条)。”所以,我们常常会说“某某人的修为如何……”
但是,如果再稍微深入一点分析的话,会发现“修为”也可以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即“修”是一个动作,一个过程,“为”是一个对象,也是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为”的状态如何,取决于“修”。
查阅作为动词的“修”字,《百度百科》词条和《象形字典网》等都有如下解释:
“①本义,动词:从容装饰,精心美化。美要眇兮宜修。——《楚辞》;修,饰也。——《说文》;②动词:改造,整治。古不修墓。——《礼记 • 檀弓》;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 • 诸葛亮传》;修守战之具。——汉 • 贾谊《过秦论》;乃重修岳阳楼。——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动词:学习,追求,完善。修武之德。——《国语 • 晋语》;发修学。——《汉书 • 叙传下》;一善易修。——唐 • 韩愈《原毁》。”
综合前面所述,就培训师这一职业而言,笔者把“身心修为”定义为,以职业使命为依归,通过内观外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革除不良习气与习性,以使身体、智力、情感、精神等四大天赋才能(来自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得到同步改善与发展,从而让自己在职业生涯道路上持续精进、更上一层楼的过程。
具体而言,培训师的身心修为包括身体、心量、性情、志向和气场五个方面。其中的身体方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健康,这是其他一切得以进行乃至持续的根本和基础。有关于此的指南和建议,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四个方面简要说明如下:
所谓心量,《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指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种种的外境,这是对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来真证的心量,则是离一切外在的影响而住于无心。”《楞严经》上也说,“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笔者将“心量”这个词,放在培训师修为的范畴里,指的是在职业实践过程中,要逐步淡化自己的标签意识,即基于个案的某人某事的感受和认知,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类别当中去的一种判断和看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由具体到抽象”或者“有抽象到具体”的不当推论。
比如,你可能曾经遇到过某一个人让你有过非常糟糕的经历和感受,当得知其来自某类职业或者某个地域,或者某种家庭成长背景,并不能证明只要与某人同类职业或者同一地域,或者同类家庭背景的所有人都可能带给你糟糕的感受和经历;反过来,有些专家学者基于抽样调查的研究,得出关于某一类别的人或者事的基本规律,并不见得只要属于这一类的人和事必定具备完全与研究结果相同的某些特征。
这种情形的出现,虽然从理性上,可以借助逻辑分析的方式和手段,找到其中的谬误之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量不够的时候,再理性的分析都不见得能够改变其看法。这对于要频繁接触不同职业、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行业及不同地域学员的培训师来说,再怎么说都会严重影响职业工作实践。
有一个关于“心量”,与读者诸君分享。
一个印度大师身边有个弟子,总爱抱怨。
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到一杯水中,让他喝了。
“味道如何?”大师问。
“苦。”弟子龇牙咧嘴地吐了口唾沫。
大师又吩咐弟子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大师说:“再尝尝湖水。”年轻人捧了一把湖水,尝了尝。
“什么味道?”
“很新鲜。”
“你尝到咸味了吗?”
“没有。”
大师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我们体验到痛苦的程度取决于它被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当处于痛苦时,你要开阔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片湖泊。
所以,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心量的:“心量大小决定了人生苦乐。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受不得,装不下大格局。心量是一个可开合的容器,当我们只顾自己的私欲,它就会愈缩愈小;当我们能为别人考虑,它又会渐渐舒展开来。一念之差,心的格局便不一样,可大如宇宙,细如微尘。”
所谓性情,通俗地说,就是基于性格、价值取向、思想意识、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情绪倾向。
我们常常会说“某某人有真性情”“某某是性情中人”之类的话。其实,说的就是对方为人处世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真诚而不虚伪的、一种真实而不做作的、一种日常而非艺术的、一种谦恭而不卑微的、一种自信而不张狂的、一种温和而不霸道的态度和状态。很显然,要做到这样的状态,绝非一时一日之功,同样需要慢慢打磨、经由足够的修行历练才能达成。
分享一则故事,以飨读者。
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如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都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即使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有相当的建树和成就,其实,也不值得炫耀。因为世界之大,我们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古人告诫我们说,“人如蝼蚁”,实在是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所谓志向,指的是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先看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悻悻地说:“没看到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人认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楼。”
第三个人快乐地回应:“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
就故事本身可能有夸张的成分和嫌疑,但是类似的情形,在实际生活当中却经常发生。一个人的志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决定未来能够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其非常个体的志向,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作为某一职业中的人,比如培训师,除了作为完全属于个体的志向之外,如何树立并培养能够更好地“利益众生”的志向,也应该是职业使命中的应有之义。即使每一个人的志向都会在职业实践中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但是,“传道、授业、解惑”至少应该是培训师的志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至于“传什么样的道,授什么样的也,解什么样的惑”,恐怕恰恰是决定一名培训师能够抵达什么样的高度的重要因素。
至于气场,相信每一位培训师都能切身感受到,这一因素对自己职业工作的影响。虽然,气场是一种“隐形能量”,但实际上起着根本性作用的是内心强大与否:一方面会受到学识、见识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影响恐怕是来自于,一个人的视野、得失观念等一些并不容易直接评量的因素。
《百度百科》词条中,对气场的一段解释,另有一番意趣,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气场是对人散发的隐形能量的描述,它是人能把握到的自然规律的多少。人越顺应自然规律,气场就越大;越背离自然规律,气场就越小,自然规律正好与人的身体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生活中,一些人事事顺心,一些人却处处是背运,这便是由于人的气场大小的不同。
个人看的越平凡、越渺小,即越符合自然规律,(在宇宙中,地球都是渺小的,更何况人)气场就越大,做事就越顺利,心想事成,得道多助。
相反的,总是唯我独尊,认为自己了不起,很不平凡的人,即背离了自然规律,也就没有了气场,这种人往往事与愿违,失道寡助。”
正是基于上述认知,结合实践观察和自身成长过程的体认,笔者认为,培训师切实加强自身的身心修为,至少在以下三个层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作用和价值。包括:
第一个层面是,有助于培训师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正向的职业价值体系。
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只有当学员能够感受、体会到潜藏在知识、技能背后的价值依归和指向的时候,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知识、技能的正向效用。
我们知道,在一定程度上,知识和技能本身是无所谓“效用和价值的”,只有当某一个具体的人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去完成某件事情之后,其效用和价值才能被彰显,并经由工作绩效或者社会效应体现出来。
不说历史上那些曾经带给人类的灾难性事件,也不说当今社会上那些被人们诟病,甚至愤怒的,诸如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的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出现当然有极其复杂的各种因素,笔者也不想苍白地谈那些空洞的道德说辞。至少有一个确认无疑的事实:那就是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到某些知识和技能。单就培训领域而言,那些诱导别人做传销,诱导老年人购买天价保健品之类的“培训师”,如果仅仅以培训技能这一唯一指标来评估的话,不说是“卓越”的,至少也是“优秀”的,可是,最后对于学员个体,乃至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后果呢?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怎么强调培训师的价值导向都不为过。
第二个层面是,能够帮助培训师更好地解决培训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升和改善培训效果。
在我们的经验认知中,一直以为好的培训效果是来自于培训师的学识以及相关的培训方法和技巧。从非常表面的因果关系看,似乎如此。但是,如果再进一步追溯的话,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举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作为例子。
在目前的培训行业,任何一个主题的课程,都有成千上万的培训师在实践。相信能够主讲并驾驭某一主题课程的培训师,至少在学识和培训方法、技巧上都必须在某一水平线之上。
假如我们把学识和培训方法、技巧这两个要素设定为不变量进行试验比照的话,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两位从事同一课程主题实践的培训师,带给同一位学员的感受都会完全不同,有的时候会有天壤之别。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员这种不同的感受呢?很显然,是超越知识、技能本身的那些东西,是培训师自身所拥有的气场。虽然这种气场会假借某些具体的事情传递出来,但是,如果单列某件事情,又无法有这种感受。笔者认为,这种无形的、无法具体评量但又能被实在感受到的东西,就来自于培训师自身的身心修为!
除此之外,在因应培训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时,还可以更加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
(1)能够与学员建立更加亲和、平等的关系。因为,有一定修为的培训师,能够提醒自己或者已经养成谦恭的出世态度。他会确切地知道自己其实懂得的东西很少,需要经由学员的反馈,让自己变得更好。与此同时,事实上,学员也会有很多地方值得培训师学习、借鉴。培训师从而与学员建立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互动关系,为改善课堂现场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够包容学员在课堂现场的任何举动或者表现,从而把课堂进程中的某些“插曲”处理的更加妥当。
在这一点上,笔者有极为深刻的体会。
一般情况下,很难保证来到课堂现场的所有学员都是积极主动的,甚至还有的学员因为是“被要求”参加培训,难免在课堂中出现一些相对消极的状态,甚至是一些不当的、有碍于课堂正常进程的言行。
在笔者初入培训行业的时候,也依照教科书上的说法,把出现不当言行的这一类学员定义为“问题学员”。当培训师已经定义某些学员的行为“有问题”的前提下,即使采取某些手段,也肯定蕴含某些负面情绪,处理的结果很难保证是正向的,甚至还可能引起学员更大的反弹……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与历练,笔者提出一个“非常态”学员的理念——当我们定义某些学员的言行只是“非常态”的时候——事实上,某些学员的确不见得有多么刻意要以某种言行来“抵抗”学习——即使消极而来,但是,如果他能感受、体会到培训带给他的某些“好处”时,很可能由消极变得积极,甚至更加积极。培训师自己的心态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采取的措施也自然会变得更有善意,更加温和,更加能够让学员能够接受……
(3)能够赢得学员更多的信赖,为学员提供一些超出课程内容本身的增值服务,从而有效促进培训效果的改善与提升。
在这一点上,假如我们培训师能够“角色互换”就能够深切体会到。当我们面对一个颇有个人修为的人,毫无疑问会多生出一份信赖感来,因为即使自己的问题“很幼稚”或者“很浅薄”,至少能够被包容,能够被理解,不是吗?
(4)能够让某些培训手段产生更好的正向效果。很笼统地分类的话,培训手段可以分为温和的、和风细雨般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自杜甫《春夜喜雨》)”,以及激烈的、当头棒喝般的“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语自陆游《大风雨中作》)”两大类。一般而言,如果培训师的个人修为不够,第二类培训手段的运用就隐含非常大的风险。
第三层面是,能够帮助培训师屏蔽或者抵御一些不利于职业成长与发展的干扰和诱惑,从而更加精深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效地反哺职业功力的沉淀,促进自己的职业成长与发展。
我们知道,即使社会上的人们对教育行业有着较高的评价期望。但是,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培训行业恐怕也很难“独善其身”。培训师身在其中,自然会面对种种干扰和诱惑。其实,人们对某些事情做出所谓理性判断并不难,难的是做出判断之后的抉择和坚持,就此而言,和身心修为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修为,在佛教中指的是通过修炼所达到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耐得住一切寂寞;经得住一切诱惑;懂得忘记,学会放弃,学会适应。”
正如本节开篇所说,修为是一个动态的、次第渐进的过程。所以,认识到其作用和价值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
在下面的内容中,笔者将个人体验为线索,与读者诸君分享培训师身心修为的路径与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