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供应链而言,端到端的意思就是从客户需求到完成对客户的交付。坚持端到端的业务流程原则有三个考虑:一是流程思维;二是确保体系的整体性;三是确保不同业务流程之间的衔接性。
流程思维即以业务流为主轴和基准坐标去构建整体业务体系。事实上,任何一个业务流,天然就是一个流程,价值一定是通过业务流产生的,按照流程去进行管理才是回归本源。只不过管理学占主导地位的管理职能理论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个大项,企业实践莫不相从,基于这五项去展开管理体系,而最天然的业务流程反倒被淹没、被边缘化了。可以说流程思维是一种返璞归真,把管理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到业务流本身,管理的种种措施都要围绕业务流展开。这种回归有助于突破传统管理理论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局限。
确保体系的整体性,就必须要有整体视角、顶层设计视角,以供应链整体最优为核心原则设计整体业务路径、区分部门权责边界。举个例子,当中央政府决定修一条跨越多个省份的新铁路时,如果铁路在每个省份的路径都由各个省份自行决定,甚至由省下一级的市自行决定,可以想象最后修成的铁路会是如何的“九曲十八弯”,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每个省市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希望铁路尽量多经过自己地盘内的城市,这就是人性逻辑。现实情况下,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的形成,更多是由下而上拼合成的,而非以顶层设计方式设计的,要突破这种局限,就必须有整体视角、顶层设计思维,进而确保业务流整体性的性能最优。
确保不同业务流程之间的衔接性,实质上意味着每个流程的设计过程都要瞻前顾后,流程和流程之间要彼此校验,确保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各个业务流环节的功能设定、各个部门分工范围与具体职能的界定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以不断假设、求证,如此循环迭代,以逐步趋于完善的。比如在设计计划流程时,考虑到订单总量大于总产能时怎么处理,就会延伸出上游销售部门需要依据客户重要性做出客户分级定义,依据项目重要性做出订单分级定义。在采购部门导入新供应商以应对一款新产品的转产需要时,发现时间有限,根本来不及去充分地认证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这样就延伸出采购部门应该在研发过程的早期阶段就进行供应商寻源与预认证,这其实也是在调整研发流程和采购流程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