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励系统核心认知回顾

1.1 激励系统在组织中的定位

激励系统是五项系统之一,并非传统认知中仅属于人力资源部门下的绩效薪酬模块。其理论基础源于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理论奠基之作)中提出组织三要素:共同目标、沟通、激励。这里的激励,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做出贡献的意愿。

 

从组织驾驭员工的角度,激励应排在首位。巴纳德对组织效率的定义独特,并非指组织盈利多少,而是组织满足成员动机的程度,这一观点对理解激励的重要性极具启发。我们需跳出工具化思维,从组织活力根源的深度去理解激励 —— 一群人为何参与组织、组织活力从何而来,这是构建激励系统的核心前提。

1.2 七重旋律模型的本质

七重旋律(七个模块)并非人为复杂化,而是对企业现实的提炼。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这些模块客观存在,只是传统认知中仅关注发工资、发奖金,忽略了其他维度。

 

上半部分已讲解两个核心模块:

 

  • 激励哲学:即使几十人的小公司,也存在隐性的激励哲学(藏在老板意识深处)。将其显性化、书面化,能帮助企业自查激励方向的合理性,进而影响团队活力与氛围。
  • 经济性回报:区别于传统薪酬 + 绩效分立的模式,经济性回报的本质是对员工贡献的定价,包含三种定价方式:按投入 / 资历定价(纯月薪制,无弹性)、按产出定价(过程性指标,如 KPI)、按成果定价(财务化结果,如毛利润、产值)。绩效(贡献衡量引擎)需围绕贡献定价展开,二者本质一体,而非独立模块。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本质是社会交换:员工提供贡献,企业提供回报(含经济与非经济回报),这是理解激励系统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