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自身的学习传承机制

现实世界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大部分是学习获得的。在家庭里,孩子跟父母学;在学校,学生和老师学;在单位,新人和老人学,下级和上级学。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不停地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二十多年,毕业后上班还要学,一直在学,学了什么东西?学知识、学经验、学技术等,用农村老人的一句话来概括,学的是“文化”。

1.文化的模仿机制

在人类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点特别需要强调,这就是模仿机制,这种机制是人类文化学习和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小孩的模仿特点是最明显的,大人怎么说话,小孩就怎么说话;大人怎么走路,小孩就怎么走路;大人怎么作息,小孩就怎么作息;大人喜欢看什么,小孩就喜欢看什么;从口头禅到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再到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情绪处理的方式方法等,都能够从模仿中得来,而且大部分都是从模仿中得来。模仿机制在人们长大了以后也依然存在,而且也依然是人们学习的主要机制。在任何一个组织里,新人模仿老人、下级模仿上级都是最常见的事。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抚养。倪氏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成才。但小时候的孟子天性顽皮,把读书当儿戏。孟子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孟母想:孩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行为文化有关,小孩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去模仿。于是,孟母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搬了第一次家。但搬家以后孟子并未有所改观,原来附近有个地方支着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子也在自家院子里,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孟母觉得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第二次搬家,就这样折腾了三次,最后搬到了一个私塾学堂旁边才感到满意,因为在学堂边,不用督促孟子,他就会自己模仿着其他小孩读书,这正是孟母所期望的。

孟母是一个富有远见的人,她可能讲不清楚文化传递的模仿机制,但是依靠直觉和洞察,她知道该如何做。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他小时候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当初孟母决定与铁匠做邻居,孟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是一名杰出的冶金专家,说不定会打造出类似于“干将”“莫邪”的传世名剑。

年初网友在微博里发了一个房地产中介的价目表,显示五道口某小区一套37平方米的小户型二手房,竟报出350万元的价格,均价高达10万/平方米,暂且不论炒作因素,该小区的人文环境优势毋庸置疑:毗邻清华、北大,中科院院所环绕,是中国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地区,还有令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中关村二小等优质资源。不难看出,造成10万/平方米的“奇葩房价”的原因和中国父母的孟母心结有很大关系。

现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成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博弈的过程,其中组织中领导者的行为对于组织群体行为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下级模仿领导的机制,这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员工行为是领导行为的放大过程,虽然这种放大不是一种线性的简单放大,但其中也存在着一种必然的互动关系。

咨询师抽烟族的形成

在我早年做咨询的过程中有过一段特别有趣的经历:当时很多咨询师来自高校,大部分咨询师没有抽烟的习惯,但是,咨询公司的领导(也是我们的老师)是一个烟瘾非常大的人,而且抽烟方面非常讲究,一般情况只抽方盒白三五,而且是用一种当时市面上还很少见的长烟嘴,一种声音听起来非常悦耳的ZIPPER打火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以后发生的事情:当时我们老师抽烟的时候总是希望找一个烟伴,总是给所有在场的员工让烟抽,年轻的咨询师一般是因为盛情难却,或者是因为好奇,半推半就之中就抽上了烟。“老师散烟学生抽”的模式持续了一段时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咨询师慢慢开始有一点儿上瘾,上瘾后不好意思再找老师要烟抽了,于是有的咨询师开始自己买烟,当发现老师想抽烟时就急忙掏出自己的烟让给老师。但是前面讲过,老师对抽的烟是非常讲究的,只抽方盒白三五,其他的烟一般是不抽的,这就意味着买其他烟抽的人只能抽老师让来的烟,而无法给老师让烟,这种情况久而久之是让人很难为情的。于是有烟瘾的咨询师也开始只买方盒白三五抽,这样可以在烟场上与老师平等往来。于是在当时公司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方盒白三五抽烟族。事情还没有结束,要知道老师在抽烟时使用长烟嘴的方式也是很让一些年轻咨询师羡慕和向往的,于是消息比较灵通的咨询师就到处寻找能够买得到长烟嘴、买得到ZIPPER打火机的地方。很快,原来的方盒白三五抽烟族就叼上了长烟嘴,用上了美国ZIPPER打火机。

2.文化的舆论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杨杜教授认为社会文化的传播主要不是通过四书五经,不是通过官方的宣讲系统,而是通过外婆的故事、文人的诗篇、和尚的布道等非正式途径实现世代的传递。中国人民大学的包政教授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更加生动地证明了文化理念传播的常规渠道。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一群退休的老太太,整天没事可干,聚在街口,对所有过往的路人点评一二。街里的一个姑娘年方十八,每次路过,老太太们总要问人家姑娘找对象没有。本来姑娘正在读大学,一心读书,但经不起每次路过时的盘问,令人只觉得找不到对象就成了老大难一样,一怒之下,找了个对象,这才免去了每日的盘问。谁知,清净了没多长时间,又开始盘问“什么时候结婚”。姑娘很不以为然,还不到二十,结什么婚,况且,谈恋爱就必然是为了结婚吗?老太太盘问了几次后,自觉没趣,也不再盘问,但姑娘每次路过时总是感觉背后有人指指点点,似乎听到有人在讲自己疯疯癫癫,不像个正经女孩。于是一怒之下,结了婚给她们看看。姑娘以为结了婚总该清净了吧,不然,不到两月,老太太们又开始盘问,“姑娘,怀孕了吗”。真是气死人,我们夫妻之间的事情关你们什么事?但老太太们并不介意,而且经常郑重地建议小夫妻两到医院检查检查,看到底是谁的毛病。结婚不到半年,姑娘收到了老太太们不下十次的建议,于是,一气之下就怀上了孩子。

包政教授讲述的故事是天天发生在中国的城市、村庄的真实事情,正是通过千千万万这样老太太不厌其烦的唠叨,中国传统的理念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价值理念实现了传播和传承。企业中的价值理念往往也是通过像退休的老太太这样没有正式职位的角色实现传播和传承的。

3.文化的训练机制

模仿学习机制是一种类似于天性的东西,不需要强制力,人类社会群体不同角色之间确实存在这种机制,人们通过这种机制进行文化学习与传承,并不觉得痛苦或者不适,这是一种很好的可利用的文化学习传播机制。

舆论推动机制是一种具有一定软约束的机制,社会中的个体因为受到集体的强大的、高频率的舆论压力,必须接受一些既定的观点或观念,必须做出符合社会群体或集体要求的反应,即使个体主观上不情愿也要这样,舆论学习机制可以被视为半强制机制。

与前两种文化学习相对应,还有一种常用的文化学习机制,那就是强制训练机制。军队中对于新兵的训练是一种典型的军营文化强制训练机制。一群新兵,来自四面八方,有着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坐卧站立等都姿态各异,军营的新兵训练科目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新兵中普遍存在的个体习惯上的差异性,培养行军打仗所必须的一致性。这种目标是无法通过模仿机制和舆论机制来完成的,至少是无法保证的,因为如果在学习新文化的同时必须摒弃一种旧习惯,这样的文化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双重难度的学习,没有一定的强制力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