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角度看,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总是不停地上演各种相爱相杀的喜剧、闹剧,甚至最后酿成了悲剧的绝大部分原因,都与家长无视或者忽略了孩子的世界与成长伙伴这一问题有关。换句话说,很多家长总是用自己过去经验的世界去度量或者设计孩子的世界,且不说家长所经验的那个世界是否足够真实可信,单就两代人所处时代,以及观察视野所看见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所以,各种建立在无法理解对方的矛盾就会层出不穷。
那么,作为占据着相对优势权力的家长,到底应该去面对和处理这一问题呢?
简单地说,需要家长主动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其必要性和好处大概有以下几点:
——通过交流,可以帮助家长以孩子观察世界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所经验的世界,从而发现并找到两个世界的异同点,为双方提供可以进行深度沟通,并达成共识的切入点。
——通过交流,可以帮助孩子对家长所经验的世界进行更真切地了解,进而为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接纳家长的理念及其行为,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通过交流,可以帮助家长与孩子逐步放下各自自以为是的判断和成见,为避免彼此产生更多的误解和猜疑提供进一步对话的必要条件。
其实,作者更愿意相信的是,大部分家长应该能够隐约,甚至清楚地知道,主动与孩子交流的必要性和好处,而真正困难和困惑的是,找不到具体、有效的方式与方法。
下面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以下几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1)通过具体的言行,向孩子坦诚表达你渴望了解他们的诚意。
具体做法包括:
——主动向孩子询问,并要求孩子向你解释他为什么喜欢正在做的某些事情。比如正在看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部动漫、一档娱乐节目,或者正在玩的一项活动、一场游戏,或者经常听唱的歌曲、喜欢的某个明星等。
——耐心倾听孩子表述的内容,切忌对孩子所表露出来的各种情感倾向进行评判。
——带着问题请教孩子,并向孩子约定专门交流的时间。
(2)注意观察孩子待人接物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切忌以家长自身的认知和经验作为唯一标准,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判,甚至是强行制止。
具体做法包括:
——接受并包容孩子对周边世界和你完全不同的反应及其表达方式。
——当发现孩子某些表现已经僭越某些原则或者底线的时候,不要粗暴地责备、制止,而是提供具体的改善建议,并阐明充分的理由。
——在孩子与其同伴、同学互动过程中,在未征得孩子同意,或者没有收到孩子明确邀请参与信号的时候,切记轻易介入其中。
(3)向孩子坦诚承认,你可能存在的认知盲点,甚至是对他们世界的某些无知,并表达接纳、包容,甚至愿意积极改善的态度。
具体做法包括:
——当家长的某些错误认知或者某种不当行为,已经导致孩子不适,甚至伤害的时候,要及时承认并向孩子表达歉意。
——鼓励孩子帮助家长发现自己认知上的不足,或者某些行为的失当,并向孩子请教改善建议。
——不要轻易地以家长自身的认知和喜好标准对孩子的同伴进行评价。
(4)关注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迷茫、失措,甚至无助,并向孩子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支持。
尤其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包括:
——与同学、同伴之间产生的误解和矛盾。
——面对来自学校老师的无端批评和责备。
——身体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变化现象。
——对某些社会现象产生的不解、伤心或者愤怒。
——其他情形下遭遇的恐惧、害怕或者不安等。
需要强调和啰唆的是,所有上述方法的有效实施,都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认知的基础之上,即家长愿意相信并承认:因为时代环境的差异,因为信息来源及其解读方式的差异,因为所受教育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孩子必定有其进入世界、接触世界、了解和认知世界,乃至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绝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而已。
分享一篇作者此前撰写的公众号文章,以飨读者:
抓住与孩子聊天时的关键节点
与孩子建立一种能够深度互动,并且有利于促进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相信既是任何一位家长的迫切心愿,也是令很多家长头痛的一个问题。不说现在绝大部分的家长,因为夫妻双方都是上班一族,掐头去尾,剩下能够与孩子在一起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便是有些全职照看孩子的家长,也会因为找不到与孩子交流的有效切入点而着急无奈。
在这种看起来非常现实的状态面前,作为家长,一味地抱怨与着急,恐怕只会让情形变得更糟糕。根据本人的经验(因为本人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真正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是极其有限),要有效解决上述困惑,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进行一些必要的反省:我们是否真心愿意去发现,与孩子进行深度互动交流的关键节点?我们自我界定的交流范围是否过于狭窄(至少我观察到很多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只有学校功课这一单一的范畴)?如何有效拓展与孩子交流的话题边界?
先说发现关键节点这一问题。从时间机会的角度看,送孩子上下学的路途过程是一个值得家长重视的黄金时段。当然,决定这一时段能否发挥其价值的重要前提是,需要家长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空间和氛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向孩子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孩子交流的兴趣与欲望。等迈出这一关键的一步之后,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不轻易抢孩子的话头,最好先用心聆听孩子所说的内容,等到孩子发出需要家长做出回应信号的时候,再向孩子陈述自己的看法或者观点。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家长需要关注的是话题切入机会。如何发现并把握这种机会呢?虽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但真正重要的前提在于,家长是否真心对孩子所提及的话题表示自己的兴趣和关切。在此,先向各位回顾一段本人与孩子交流的一个场景和对话。
有一天早上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恰逢下雨,路上交通拥堵,考虑到尽量不让孩子迟到,所以,在穿过拥堵路段之后的一段车辆稀少的马路上,我把车子速度提升到比正常情形(一般会控制在40~50迈)快了接近一倍(大概接近70迈)的状态。很显然,这种速度的变化,被坐在车上的孩子察觉到了。于是,我们开始了一段如下的对话:
“爸,车开得好快哦……”(这个时候我当即把车速减慢了下来)
“刚才是快了一些。你感觉到了?”
“是的。爸,为什么在街道上你刚才70迈左右的车速会让我觉得很快,但是在高速上,哪怕是120迈的速度也没有这种感觉?”(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丝毫的敷衍,而是对他有这种感觉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关键节点。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向他提问。)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嗯……不是太清楚,是不是因为街道的树木、房子这些东西离我们很近?”
“是的,太对了!是因为我们看见的这些东西,让我们产生了这种感觉,高速公路上因为树木、房子离我们很远,感觉这些东西没有那么快离开我们,所以,我们也就不会感到车速很快。”
“哦……”
“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参照物不同。你知道什么叫作参照物吗?”
“参照物?就是那些马路两边的树木和房子吧?”
“是的,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以姚明为参照物,我们所有人都会显得很矮,对吗?如果我们把一个身高不到170厘米的人作为参照物,我们有很多人就会显得比较高了!“
“我明白了。参照物就是一个标准。“
“是的。我们把××作为参照…….“我还来不及说后面的话,孩子这个时候很兴奋地插嘴了。
“那很多人就丑了,哈哈,如果把×××作为参照,我们很多人有会显得很帅……”听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笑了。
“所以,我们看很多事情都要有一个参照物。那你现在能说出什么是参照物了吗?”
“参照物就是我们选一个人或者其他的东西作为标准。”
“是的。等以后你上初中学了物理之后,就会更明白什么叫作参照物了。但是,老爸相信你已经懂了什么叫作参照物了。真棒!”
……
对话结束以后,我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那种喜悦。在上述整个对话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心中真切感受带给他的好奇心,于是,循着这个问题,非常愉快、有效地与孩子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
我需要强调的是,之所以能够完成上述的交流,恰恰是因为我没有为自己与孩子交流的话题预先设定一个边界。不但如此,还会有意地引导孩子拓展话题空间。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下,呈现出其最本真的好奇心来。当孩子能够因为心中的好奇,毫无障碍地提出问题的时候,我认为,这就是一些非常关键而且有效的深度交流的切入机会。我把它称为与孩子聊天时的关键节点。
最后,还想啰唆的是,孩子心中的世界很大,绝不是学校这些功课就能满足的。反过来,当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时,功课本身根本不是问题。所以,我常常强调,“父母本该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愿天下父母都能够与孩子建立深度互动、平等交流的亲子关系。
为此,关于孩子的世界和成长伙伴这一问题,我们也许可以总结如下:
表面世界都一样,认知定义却不同;
家长经验非标准,接纳包容才轻松;
既要学习有诚意,更需观察要主动;
介入评判莫随意,耐心倾听用情浓;
孩子成长有烦恼,迷茫失措或惊恐;
悉心呵护伸手助,抓好关键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