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使命,但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把自己的使命明确表达出来,并形成所谓“使命说明书”或“任务说明书”。毫无疑问,把自己的使命清晰地表达出来,甚至制定出别具一格的“使命说明书”,不但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外部形象,而且有利于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当然,这也是经营管理企业必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使企业使命表达更加便利、规范、完备,西方管理学者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西方管理学者对于企业使命有着不同的理解。狭义的使命仅是企业对顾客所要承担的经营责任;广义的企业使命则是企业对于顾客、员工、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所要承担的全部责任。因为对于企业使命的理解不同,企业使命表达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按照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唯一的使命就是创造顾客。着力陈述“谁是我的顾客”、“我能为他提供什么样的独特价值”,这是企业使命陈述的一种方法。比较典型的有:福特公司的“造工薪阶层买得起的汽车”,默克公司的“保存和改善生命”,等等。这可称作是企业使命陈述的“一要素观”。
1987年,美国学者皮尔斯和戴维(Pearce and David)通过实证性研究发现,企业使命陈述经常包含九项要素。这九项要素分别是:(1)目标用户和市场(Customers and markets):公司的用户是谁?(2)产品或服务(Products or services):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项目是什么?(3)地理区域(Geographic domain):公司在哪些区域进行竞争?(4)核心技术(Core technology):公司的技术是否是最新的?(5)对生存、增长和盈利的关注(Concern for survival、growth and profitability):公司是否努力去实现业务的增长和健康的财务状况?(6)观念(Company philosophy):公司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志向和道德倾向是什么?(7)自我认知(Self-concept):公司最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什么?(8)期望的公众形象(Firm’s desired public image):公司是否对社会、社区和环境负责任?(9)对员工的关心(Concern for employees):公司是否视员工为宝贵的资产?这可称作是企业使命陈述的“九要素观”。上述九个方面,面面俱到,颇有任务说明书的味道。在西方,这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使命表达方法。
中国古圣先贤对于人的本性、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我们把握由人组成的企业组织的使命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中国人相信“死生有命”、“命中注定”,有所谓“天命”的观念和“知天”的要求。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难道不是天生的吗?天生人难道没有目的吗?肯定有其目的。这就是所谓“天命”。所谓“天命”,就是上天对人的召唤。《中庸》上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天赋使命,构成人的本性;遵循本性做事,就是“道”;而人应该努力保持自己的本性。简言之,做什么事就会成为什么人,什么人就应该做什么事。所以,天命决定人的本性。
那么,天在哪里?天是什么?《尚书·泰誓》上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所看见的,就是我们百姓所看见的。天所听到的,就是我们百姓所听到的。天在哪里?天是什么?天只不过是芸芸众生,普通百姓。《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认真倾听自己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就是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本性,就是“知天”。天在哪里?天是什么?天在内心,天是自己。所谓“天”,只不过就是人内心深处的那个“他”。
人是天生的,一定有其天赋使命,但这个天赋使命是什么,天又没有明示,所以要“知天”。“知天”就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真正面对自己,认真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或者说“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唯有真诚面对自己,才能率性而为,成就自己,进而成就他人,乃至像大自然一样化育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天命观对于企业管理的启示就是,企业家一定要不断追问自己的内心,认真倾听顾客和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确立有效的企业使命。从这个角度说,企业使命如何表达不重要,也不一定非得具备几项条款,关键是把自己该干、要干的事说清楚。这就要真诚、表里如一,言语行为要发自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发自内心,才能真诚;唯有真诚,企业使命才会有感染力、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