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科学方法才能系统

基于配件管理工作的全局意识,深远总结归纳了配件计划和审批管理的11宫格的方法工具,从而让经销商与服务商能够更有效地做好配件的计划工作。

要掌握11宫格的方法工具,需要掌握以下两个概念:配件的广度与配件的深度。

所谓配件的广度,是指服务商应该在配件品种上做什么样的布局规划,即如何有效配件品类与数量。决定配件广度的关键因素是配件的需求频次,即在一定时间内某一个配件被需求的次数,如某月某服务站,柳汽的16L机油被需求的次数是50次,那么这款机油的需求频次就是50;柳汽H7的左外后视镜被需求的次数是3次,那么它的需求频次就是3。频次高的属于常用配件,频次低的属于不常用配件。

图4-17 频次的分类标准

如图4-17所示,根据频次的概念,配件常用程度可以分为7个层次。

我们将3个月内需求频次在6次以上的配件划入“稳定区”。需求频次越高的配件,越容易销售出去,因此稳定区的配件呆滞风险较小,可以考虑存放一定量库存。

3个月内需求频次在2-6的配件处于“犹豫区”,这区间的配件需求不稳定,可能出现连续几个月没有需求,在某一个月需求却突然增多的情况,对处于“犹豫区”配件,需要根据数据与经验确定适当库存量,保证既能满足不时之需又能很好地控制呆滞情况的发生。

3个月内需求频次1次以下的配件处于“不备货区”,这区间的配件的需求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建议备货。当有需求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同城物流或者上门提货的方式快速采购。

一般来说,配件备货的广度越大,配件需求满足的情况也就越好,但呆滞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通过对配件类型进行有效的分类,就能做到尽可能满足需求的同时,将配件呆滞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配件的深度指的是某一种配件具体要准备多少的库存量。库存备的越多,库存的深度就越深,该配件的满足率就会越高,不过消耗的时间也会越长。决定库存深度两个关键因素分别是需求波动的大小、配件的单价。

需求波动主要体现在需求的频次大小与稳定性,这点在配件的广度中已有论述,不在赘述。而配件单价越低,则备货成本越低,形成呆滞的代价也就越低。因此,处于相同频次范围的配件,单价低的配件备货深度更高,而单价高的要低些。

以配件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两个维度,可以构建出配件计划工作的11宫格的矩阵模型,如图4-18所示:

图4-18 配件11宫格管理法

首先,根据频次的大小,确定某一个配件是否进行备货。不备货的配件不用考虑深度问题,备货的配件才考虑备货深度的问题。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配件,设定不同的库存系数。可将库存系数理解为库存的深度。

第三,用现有库存(含在途数量)与需要备货数量做比较,出现短缺的配件类型及其数量,就是需要采购补货的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