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交模仿蕴含着商品转化的巨大机会

《执行官》:现在微信用户每天都会新建许多群,然而大部分的微信群很快就“死”掉了。何种形式连接起的微信群生命周期最长?如何维持群的活跃度?

徐志斌: 每天微信上面新诞生的群有300多万,甚至更多。腾讯对这些微信群的生命周期做了分析后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微信群的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即因为事件建起的群,生命周期不如因为关系而建的群。比如很多企业进行社群运营、营销推广活动而建的微信群,生命周期很短。生命周期足够长的群,都是工作、家庭、好友群。

第二,人人想进大群,但人人只在小群中活跃,这句话之前已经提过。这反映出一个微信群想要吸引用户,除了关系之外,就需要足够大、足够强、足够优秀,这样就会有大量的用户蜂拥而至。但是在大的微信群中,很多用户很快就会“死”掉,这就要求微信群要有一个漏斗机制,把用户分发到各个小圈子中;

第三,将用户分配到“三近一反”的小圈子当中,“三近”即年龄相近、地域相近、兴趣相近,“一反”即性别相反。

能做到这几点,社群生命周期就会非常长,同时它的活跃度也会足够高。

《执行官》:在你看来,优质、活跃的小群应该具备哪些标准?它对于推动企业和商业行为方面正在起着哪方面的作用?能否举例说明?

徐志斌:用我们刚才提到的那句话做一个解答:人人都想进大群,但人人只在小群中活跃。这句话其实提出了社群优秀与否的三个标准:第一个是大家互相认识,比如亲朋好友;第二个是信赖,因为信赖大家才会在群里互相帮助;第三个是频繁互动,在群里人会经常出来聊天。

互相认识、互相信赖和频繁互动这三个标准,能够达到用户高速增长、用户活跃、用户高付费的目的。如“互相认识”可以解决两个问题——吸引用户进入、提升用户留存,告诉用户有多少好友在这里,会降低他们的进入门槛和留存成本;“互相信赖”是社交转化为订单的基础;“互动频繁”则是扩散的基础。

举个例子,前不久京东提供了一组数据,一个社交圈中购买某件商品的重合度达到60%~80%,意味着大部分的社交圈成员都会购买,因为人们互相认识和信赖,会形成社交同步和社交模仿,而频繁互动则会不断扩散。当一个20多人的小圈子形成同步时,更多的互动会将消费行为扩散到其他圈子中,因此在大的社交圈中就会形成重合,形成共同的认可。社交同步和社交模仿之后带来的扩散效应之中蕴含着商品转化的巨大机会。

《执行官》:你在书中指出,小群是席卷用户的隐性力量,能否说明小群是如何席卷海量用户?

徐志斌:如上所述,每个小群非常容易在互动中带来山呼海啸的病毒效应,我们要做的是激发他们,通过一个个小群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社群运营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封闭,外人进不去;二是运营成本高,因为人数少运营困难。当每个人都生活在几个小群中时,如何让数以千万计的小群聚拢在产品或品牌下面,这就考验社群的管理能力和信息扩散能力,也就是聚拢社群和扩散信息。只有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席卷用户”的社群效应才会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用6种驱动力,分别是事件驱动、关系驱动、地域驱动、兴趣驱动、利益驱动与荣誉驱动。总结起来,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

尽管讲起来轻松,但任何一个驱动能够用好,都会产生非常大的效应。比如滴滴红包、支付宝集福字,是利益驱动;腾讯的产品许多都采取荣誉驱动的方式,如各种排行榜;豆瓣则是典型的兴趣驱动;陌陌只允许用户在基于学校、写字楼、住宅区建群,这是区域驱动。如果运用好这些驱动,效果会很强,能很好地把用户聚拢在我们的品牌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