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行业对人才底层思维的影响

有一次,我和几位友人聊起不同行业的人才特点,其中一位来自猎头行业的友人提到,现在有些客户指明不要某些特定行业的人才(具体是哪些行业,这里不方便列举,以免引导读者进行定向性思考)。我乍听有些惊讶,后来问他原因,他说主要是这些行业的人才有些共性的特点。我仔细思考后,认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就沿着这个主题做一些分析。

(1)从行业的底层逻辑,到人才的底层思维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成功经营逻辑,形成了这个行业的人才共性的底层思维,尤其当一个人在某个行业工作很长时间的时候(比如从毕业开始,就在这个行业工作多年),其影响更是长远,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融入人才血液里的。当你选择一个行业的人才时,要留意他的底层思维可能是什么。以下以一些行业来举例,仅做粗略分析,一家之言,不一定准确:

房地产行业:整合资源型,该行业人才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比较强的,但管理风格相对粗放,因为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更多是对大量乙方(如设计方、施工方、策划与销售方等)的管理,而非对自身的管理。

金融行业:政策导向、资源导向型,因为很多事情都需要用资源去撬动,看背景,“抱大腿”,所以这个行业人才的资源连接与获取能力比较强;但由于金融手段虚虚实实,这个行业人才的“投机性”相对较强,虚的成分也偏多。

互联网行业:流量导向型,讲究商业模式、产品驱动,喜欢吸引眼球和“噱头”,因为商业模式、产品概念性偏多,浮于表面,所以这个行业人才,对于平时看不见的体系性建设工作是做得不够的,基本功不一定扎实。

物流行业:走量的、微利的行业,所以精细化管理做得比较好,底气比较下沉,比较扎实;但因为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层次相对较低,所以在职业素养方面可能有所欠缺,管理方式相对刚性,不一定适合管理知识型人才。

制造业:经常和机器打交道,讲究流程正确、规范性,不容出错,喜欢表格化、工具化,讲究等级和规矩,过于刚性的强制性管理,人性化管理不够,对人性的约束会强一些,自由度、创造性弱一些。

我们在选择一家企业的时候,往往比较这个行业有没有前途、赚不赚钱,或者企业发展与内部管理好不好,产品有没有市场前景等,却没有思考这个行业成功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这个行业的人带有的底层思维是什么,你具不具有这种底层思维,你认不认可这种底层思维……有时候,底层思维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你和企业、未来领导“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

(2)走出固有的行业思维

我们都要尝试走出自己固有的行业思维,接受更多元的思维,当你走出了原有的行业思维,你可能就走出了增长的“第二曲线”。

任正非说,“成功不是未来前进的可靠向导”,的确,未来的成功不在过去成功的延长线上。比如华为在运营商业务的成功,其底层思维肯定与企业业务、终端业务有着明显差异,因为其成功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只有找到了其底层的成功逻辑,找到具有这种底层思维的人,或者培养具有这种底层思维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所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什么把你高高举起,什么也把你重重摔下。如何走出成败翻转的困境,提前去做好风险防范呢?我觉得就是回归到底层逻辑去解构世界。而底层逻辑,有不少专家在解读,比如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看清世界的底牌》、李善友老师的《第一性原理》,包括关于“元认知”主题的相关书籍。

那么,依靠这些思维,我们是否就能够完全掌握这个世界运行的本质规律呢?其实不尽然,这些老师们把“人道”的底层规律分析得很透彻,人性本质亘古以来不一定发生大的变化,但人的世界是多样的,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也可能有所不同的特点,况且还有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对这些规律的应用却要多加小心,需要在不同场景中进行适配。况且,这些人的世界的规律也是人本身总结出来的,人不能超越自身,就像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3)遵循天道可能是更好的

我认为更强的规律、更大的作用力是在天道,天地运行之道,大自然生灭变化的规律,才是左右我们的更底层的规律。

所以《易经》是更高一层级的底层规律,里面透露出的底层思维更值得我们学习,更有根本性、本源性。逆流而上,《易经》才是我们的文化源泉,它解释了宇宙万物的运行之道。但有没有比《易经》更上一层的底层逻辑,是我们未曾发现的。我想有这个可能,人类的发展虽然穿越了漫长时间周期,毕竟对于宇宙来说,只是须臾片刻。所以,为什么有“神秘学”,那么多人在苦苦追求我们不可知的世界。

我们还是回归自身,从现在能看得到的规律入手;至少,我们已经把握住了我们能够把握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