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分阶段的

在第一章讨论什么是绩效管理时,就专门探讨过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区别,现在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的范畴比绩效考核的范畴大,绩效考核表现为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除了考核这一环节之外,还包括沟通、反馈、改进等几个部分。持有这个观点的人认为,企业只要存在着目标就应该运用绩效考核这个工具去促使目标完成,也就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有绩效管理系统,只不过在有些企业表现为不完善的绩效管理,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绩效考核这一环节而忽视了其他部分。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是有本质区别的,管理者在绩效考核中和绩效管理中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截然不同,在考核中管理者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监督者的定位,而在绩效管理中则更加强调教练的定位,而这种定位上的差异带来了管理方式、管理过程等一系列的不同。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企业必须从绩效考核转变为绩效管理,认为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初级阶段。

无论我们把绩效考核当作不完善的绩效管理,还是绩效管理的初级阶段,现实是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符合绩效考核的特征,而且这种管理模式是适应企业当前发展阶段的,达到了促进企业目标实现的功能。

结合前面两种观点,是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绩效管理这一疑问背后的误区是,一提绩效管理就认为是理想状态中的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显然,由于企业的发展阶段、管理成本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并不是企业在所有的阶段都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这应该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1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分阶段的

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氛围、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以及员工的职业化程度是有一定要求的,所以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氛围营造阶段

这个时候,首先强调的是管理者去承担管理责任,对员工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识别和评价,使管理双方首先适应评价与被评价。如果仅仅是对员工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而不和相应的激励或惩罚措施相结合,往往不能够引起员工足够的重视。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激励完全挂钩,则会因为管理者本身能力不健全使得评价无法完全准确,导致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不认可或完全抵制。

所以在氛围营造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双方适应并习惯考核与被考核、评价与被评价。为了这一目的的实现,我们通常要求慎重使用考核结果,与奖惩措施部分挂钩,或者以正向激励为主。

阶段:规范化导入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要求双方能完成考核与被考核的过程,同时会更加强调过程中的沟通,包括计划阶段制定目标的沟通、过程中的纠偏沟通、考核后的结果反馈,通过这种沟通的过程来暴露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沟通的过程也会对管理者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会促使管理者完成自身定位的转变,从关注事务到关注人。

当然,这个阶段也必然会对评价本身的准确性、公正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设想当双方都习惯于评价与被评价,但是通过沟通发现总是无法达成共识时,自然就会对考核指标设计、考核工具使用的科学性提出要求。所以我们把这一阶段定义为“规范化导入阶段”。

阶段:机制形成阶段

当我们通过前面两个阶段使得管理双方习惯考核与被考核,同时又能够相对科学公正地评价出员工的绩效并且双方能够达成共识时,就可以将绩效结果充分地与相应的激励、惩罚、晋升等管理措施相结合。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来引导员工从关注绩效结果转向关注持续的改进,这时候才能称之为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

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从一个相对完整的绩效管理走向战略性绩效管理则更加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