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条铁路只能连接两个城镇的时候,奔跑在这条铁路上的列车很难满员;当一条电话线只能连接两个人的时候,这条电话线的使用率一定很低;当偏远的山区要安装路灯的时候,为一个村庄而翻山越岭铺设电线并不划算。但是,只要周边有更多的村庄,最初的投资在未来总能带来回报。无论是交通网络、通信网络,还是能源网络,它们的价值与网络中的节点数量都成正比。
所谓节点,就是接入这些网络的每个个体。当节点数量不多的时候,整个网络看起来并没有价值。如果电话只是能让两三个人相互通话,很可能就被弃之一边。但是,一旦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增长到了“临界点”,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会变成一种“基础设施”,成为“必须的存在”。想一想,如果你处于断网、断电、公交系统完全瘫痪的体系中,你是否会感到恐慌?是否无法想象如何生存?实际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所有网络是在过去两三百年中出现的,有的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比如互联网。如果以人类漫长的生存历史作为时间轴衡量,它们还是萌芽状态。正因为如此,我们对网络的理解处于不断加深的过程,到今天为止,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中,并带来越来越多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改变。
如何高效地建立可以被充分利用的网络?从工业文明初露曙光开始,这就是一个难题。大多数的基础网络需要巨大的前期投资,因此,最早相信网络价值的人往往被看作是“疯子”。刚开始修建铁路网的就是这样一群人。当时,社会上的多数人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也不相信蒸汽列车会有满载的时候,以当时的消费能力,甚至是以放大之后的需求计算,铁路网是否真的能收回投资都是问题。
在很多国家,要建设铁路网并不是预见了以后的投资回报,而是交通网络可以把原来分散的自然村落、中小城镇连接起来,成为调度生产资源和人力的“交通干线”。奔跑在这些铁路干线的列车,就像血液一样循环流转,将原本分散的众多中小社区成为休戚与共的国家共同体。因此,铁路网的建设是政治工程,而不是经济工程。在交通、通讯、能源……承载工业文明的网络逐渐成型的时候,城市出现了。城市就是各种资源的中心,大量的物资和人力集中在这里,通过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造就了农业文明前所未见的人口聚集区。城市就是“中心化组织”的直观体现,城市的种种便利,是因为它处于各种资源的中心位置。
虽然最早的铁路网需要以国家信用为背书,如日本的第一条铁路就是通过发行国债,以国家控制的税收收入和铁路收益为担保筹集的资金建设的,但是,一旦铁路网成型,最早的投资人发现,这些连成网络的轨道和强大的运输能力激发出原来没有预见到的需求,即使不再需要国家信用,仅靠运营收入,也可以维持和扩大交通网络。国有化的铁路能够在后来由私营或公私混合的专营企业维护,就是因为铁路网建成后产生了持续的运营需求。铁路网可能是最早验证工业社会中的一条重要定律的案例——“建好,人们就会来”。后来,更多的“中心”出现了——集中了大量商家的“购物中心”,进行某种或几种专门商品买卖的“交易中心”,还有城市中的地标建筑,无论是超大规模的广场还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这些工程的投资者都相信,或许在初建成时会空置一段时间,但最终,人们都会被“中心”吸引。
如果说铁路网的建设还需要利用国家力量集中资源,那么,通信网络的建设采用了更加激进的方式,早期的投资者不用将投资与国家信用绑定,利用金融工具,将网络的未来价值在建设初期就进行折现,产生了一个个雄心勃勃的通信王国和用于急速扩张的金融工具。1997年,美国的世通公司兼并了MCI公司,创下当时美国收购交易的历史纪录。和其他行业的兼并重组不同,世通公司一路走来,主要依靠兼并扩大运营,而这些兼并,无论当时看起来规模多么大、价格多么高,在股市上总能得到投资者的热烈响应。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两家通讯公司合并后,其市值比单独的两家通讯公司的市值的总和还要高出许多?
梅特卡夫定律尝试回答这个疑问。当一个电话网络只能连通两个人的时候,它的价值可以被看作为2,因为甲只可以拨给乙,乙只可以拨给甲,而当第三个人加入这个网络的时候,它的价值并非是3,而是9。因为三个人之间可以两两通话,还可以三方共同通话,运营商可以获得的收益是呈指数上升的。梅特卡夫定律认为,网络的价值与使用者的数量的平方成正比,通信网络每扩张一个节点,就带来了成倍的效益。而股票投资人认为,世通公司不断地兼并其他通信网络,带来的效益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即使股价再高,在这样的计算方式下,还是有溢价的可能。这种对网络效应的追捧让世通公司的股价水涨船高。可惜,好景不长,世通公司在试图兼并Sprint的时候遭到了美国和欧盟基于《反垄断法》的阻击,这起失败的兼并扼制了世通公司的扩张势头,失去了快速扩张能力后,它的股价大幅缩水,2002年,世通公司破产。
通信网络的发展和互联网早期的光纤公司的发展如出一辙,环球电讯就是光纤领域的世通公司。这两家公司在同一时期垮掉,无论是通信网络还是光纤网络,它们和最初修建铁路网的投资者有一个共同点:都相信“建好,人们就会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甚至到今天,当我们为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发出惊叹的时候,日新月异的智能产品和服务都是运行在早期以激进的方式筹资搭建的基础网络上的,只不过那些中途倒下的“巨人”没能看到用户“蜂拥而来”的这一天。
但是,今天的网络扩张和最早的网络扩张相比,有一个巨大的转变,那就是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扩张模式转为“去中心”的扩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