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多少人在稀里糊涂做促销
说到促销,稀里糊涂做的还真不止一两个,为完成最后的销售目标,很多企业不惜亮出重拳,以促代销,为促而促。折扣、返点、赠品、演唱会门票,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因为没有评估,这样的促销每天都在上演。
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公司,在2008年下半年度,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持续性影响,国内整体经济大环境向下走低,年度销售任务经三次调低后,仍出现了较大的销售缺口。为了冲刺年度任务,预计投入了650万元的费用,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渠道+终端的联合促销活动,但最后只实现了5395万元的销售结果,相比上期销售结果,整体增长仅3.67%。
更可怕的是,花费650万元实现的3.67%的销售增长,有2.88%的增长,即153万是由于同年5月一次价格调整而促成的;也就是说,只有0.86%的增长即45万是促销因素促成的。
这就是常说的双因素分析方法,具体的演算结果如下:2007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的销售数据与促销期2008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进行价格和销量的分析,过程如下:
q1p1/q0p0=q1p0/q0p0×q1p1/q1p0
q1p1-q0p0=(q1p0-q1p1)+(q1p1-q1p0)
即103.76%=100.86%×102.88%
1977136.67=451513.72+1525622.95
备注:q0是上期销量,q1是当期销量,p0是上期价格,p1是当期价格。
这是一种用数据来评估促销的典型思维,也让我们重新反思应该如何看待促销。当发现促销没有想象那么好的时候,对待促销可能就会更加慎重一些。
我们不讨论促销形式孰优孰劣,只是从数据角度,理清哪种促销形式更有价值。
(一)是买三送一还是买满即减
在日常促销中,经常看到买满800元立减200元,或买三送一的促销手段,有人认为这两种促销方式是一样的,其实细细一算,发现两者差别明显。
以某商品200元为例,消费者都付出600元获得了4单位的商品,买三送一与满800立减200的区别如下:
第一,由于商品本身价格是包含利润部分的。如果商品成本100元,利润100元,买三送一的实际折扣是86折,而满800立减200的折扣是75折。这个账一目了然,所谓二者在促销方式一样纯属“糊涂官判糊涂案”;
第二,促销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获取现金而减少库存。买三送一的实际折损是商品,也就是减少的库存,而满800立减200折损的是白花花的现金。这和促销的实际目的背道而驰。
(二)如何控制赠品促销的费用,或者说赠品选择越贵越好吗
促销经费不够,是经常碰到的事情,很多人以为赠品越值钱,消费者越喜欢,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赠品是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对消费者的价值才会大。
比如,促销活动如果面对的是家庭主妇,与其送她一块99元的手表,不如送65元的10公斤大米;如果是老年人群,送65元的10公斤大米,不如送49元的按摩坐垫;如果是青年人群,送49元的按摩坐垫,不如送20元的魔音耳机;如果是儿童人群,送20元的魔音耳机,不如送10元的梦幻陀螺。
这里想表述的是,当促销费用不够时,首先想到的不该是增加费用,而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到底在面向谁做促销?
第二,真的送了他(她)喜欢的东西吗?
第三,有没有更便宜的替代品?
促销,本来就是“花小钱、办大事”。
(三)促销是不是只能降价
网上曾有一个经典段子:一烟民去买烟,烟18元1包,正好忘带火机,便让老板送个1元的,老板不肯,烟民只好买了一个,然后愤愤而去。又一个烟民来买烟,老板长了心眼,香烟卖20元一包,送打火机一个,烟民很高兴,以为占了便宜,喜滋滋地离开。
很多人认为,这个例子揭示的道理是:消费者不是喜欢商品卖得便宜,而是喜欢占便宜。但它的另一面蕴含的道理是:认为促销仅仅只有降价,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比如在渠道促销时,有时采用逆向促销的方法,提前三个月发布涨价信息,对畅销品或者战略产品进行促销,并提供渠道商备货的理由,很好地驳倒了这种错误看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同样的涨价或降价幅度,但对利润的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
以价格100元的商品为例,利润25元,正常销量100台。商家认为涨价5%或降价5%,都带来10%的销量变化,请问从利润控制的角度,商家应该是涨价还是降价?
这是很典型的变价促销计算,根据“变价盈亏平衡点=调价幅度额/新单品毛利”公式,要保持促销前后的利润不变,实际的销量变化分别是:涨价5%,销量下降只要保持在16.67%以内即可;而降价5%,销量上涨的幅度必须保持在25%以上。假设10%的销量变化,涨价反而是更好的促销策略,如表6-1所示。
表6-1 涨价或降价5%,对销量变化的实际影响
涨价5% |
预估销量变化 |
降价5% |
预估销量变化 |
策略选择 |
实际下降-16.67% |
-10% |
实际上涨25% |
10% |
涨价 |
当然,案例中提到的涨价选择,前提是商品利润偏低,一味地选择降价只会把自己逼到一个更狭小的空间,最后只能自行了断。如果没有涨价思维,促销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当然,这不是鼓励先涨价后打折的做法,只是提醒:很多时候做促销,确实没有找到让经销商、消费者都感到满意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