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不是不能用。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管理者需要自己心里清楚。
绩效管理的优势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可衡量、可操作的工作评价体系。企业之所以需要绩效管理,是因为现有的企业体系,从本质上看都不能超脱科层组织的限制。而科层组织有一个根本性的机制,就是组织成员的工具化。组织成员的绩效,要靠非本人作出的外在评价来显示。所以,只要不是自组织系统,绩效管理就有存在的必要。在这种管理体系下,组织的驱动力是来自管理层的外在压力,而不是来自组织成员的内在动力,官僚组织异化的根源就在于此。例如,一个人拼命工作,其动力不是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和喜悦,而是来自干不好工作就可能带来经济损失、遭到上司训斥、社会评价降低等等外在因素。这种管理制度,其优势和弊端都是显而易见的。
绩效管理的设计者,也知道其中的问题,所以,各种绩效考核方案,总是力求把外在压力内在化。如把组织需要同员工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使员工“自觉”变成符合组织需要的工具;在设定组织发展方向上,用“共同愿景”替代过去的组织目标,尽可能把个人意愿纳入组织轨道;具体的考核指标,力图包含员工自身发展因素,以减少个人同组织的矛盾;运用各种社会化手段,使组织倡导的价值观、人才观、效益观变成员工自己的潜意识;以组织文化驯服个人意志,并挫打那些过于强烈乃至同组织氛围格格不入的个性棱角。这些改进,确实具有人性化的一面,也可以减少和消解个人与组织的冲突,但是,管理者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些改进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从根本上讲,绩效管理立足于组织,而不是立足于个人。只要组织和个人存在不一致,绩效管理的宗旨就是改变个人以服从组织需要。
即便是组织目标,由于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不同的组织目标不一样,其绩效标准和尺度也有可能大相径庭。例如,在高校,评价教师的优劣,实际上存在两种思路,绩效管理的思路是看教师为学校做出了什么贡献,学术自由的思路是看个人取得了什么学术成就。按照前一思路,教师获得国家级奖励就意味着其成就巨大;按照后一思路,只有学术共同体对研究成果的认可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以,如何评价教师的成果,就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几乎都以政府“三大奖”作为学术水平的标志,然而,曾几何时,在大学还出现过对政府奖励不以为然的趣事。1940年,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与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书,同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研究一等奖。按常理,这是很荣耀的事情,然而,据汤一介回忆,汤用彤得到消息后很不高兴,对朋友们说:“多少年来一向是我给学生打分数,我要谁给我的书评奖?”显然,汤先生在这里是排斥政府评价的。这种绩效标准和评价因子的差异,同样需要管理者认真考虑。
办企业不是养猪,然而,有些绩效评价的标准,会促使企业家向猪场饲养员方向转化。养猪的主要指标,是饲料转化率和利用率、催肥周期、出栏时间、瘦肉比等等,“猪”本身不是目的,宰猪吃肉才是目的。按照养猪场的标准考核,王小波的那头“特立独行的猪”,肯定是饲养员最讨厌的。然而,正是王小波的那头猪,“自立自强”,摆脱了进屠宰场的命运。现行的绩效管理的各种指标,尤其是财务和利润等指标,同养猪场的追求有多大差别?所以,推行绩效管理的经营者需要反问自己,是养猪还是办企业?有了这种反问,才能在绩效管理中防止质变,否则,绩效管理很有可能催生出“瘦肉精”,投资者也有可能仅仅热衷于“养瘦马”。尽管有些绩效管理措施很可能短期内会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没有这种防范,迟早会走上“兴奋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