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过优势渠道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控制能力较强。
可是,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对渠道的控制力呢?
这里着重谈谈如何增强对经销商渠道的控制力。
宝洁的分销商转型运动和中小企业的渠道失控难题
2005年的宝洁,开展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渠道转型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宝洁的经销商们要吗“放弃其他品牌,专做宝洁”;要吗另外开公司单独运作宝洁产品。
宝洁如此大动干戈的目的何在?
很明显,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增强渠道的控制力——经销商专营专注了,能有效减少经销商们用从宝洁学到的先进经验做竞品;也能减少竞争对手们借用经销商手上的宝洁产品大搞“搭车”销售之类的事情的发生;还能将经销商有限的营销资源集中起来,全力以赴做宝洁,并适应自己直供、深度分销、提高渠道执行力、更好保持渠道稳定性的需要。
但是,同样明显的是,宝洁的这一套措施并不适应广大的中小企业们。那,我们又能通过怎样的途径,找到属于自己的增强渠道控制力的方式呢?
不妨先让我们来看看在渠道运做中,所可能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对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难题:经销商一旦获得自己产品的经销权后,当初的信誓旦旦就会成为过眼云烟。
比如,由于对新产品缺乏信心,心里没底;手上品牌多,通常都在支持多、销量稳定、利润高的产品上投入重兵等等原因,对我们的态度就是推三阻四,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尽心尽力做市场。
怎么办呢?
派遣销售管理人员常驻经销商处,直接管理经销商做自己产品的销售人员和督导经销商做市场?在经销商处设办事处,招聘自己企业编制的销售人员,与经销商的业务人员一起做市场?
这些都是比较有用也比较常用的方式。但是,要让这些方式更管用,通过掌控经销商的业务人员控制渠道,就是一种很好的曲线救国的方式。
案例分享:如何通过掌控业务员来掌控经销商渠道
让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曲线救国是怎么个曲线法,是怎么个救法。
飞龙公司是家食品企业,在市场的扩张过程中,它也遇到了我们上面所讲过的那个难题。其中,广西市场的经销商就很典型。
下面是飞龙公司的马总,在2004年的年初找到我们的时候,与我们的对话。
“这个经销商实力比较强,仅业务员就有20几个人,其中,有5个业务人员是做我们这个产品的。不过,这些业务员都是身兼数职,需要做几个类别相似的其他产品的。”
“由于经销商担心风险,在态度上不重视,在铺货上不积极,在促销上不配合,在配送上也经常出现不及时等等情况,直接导致我们的产品,在进入广西市场三个月后,市场铺货率也仅仅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几,月销售量也不到20万元。更要命的是,现在的销售网点还出现了不增反降的趋势。问题很糟糕!”
这就是飞龙公司当时的情况。不过,在两个月之后,飞龙公司广西市场的月销量突破了60万元,五个月后达到了159万元。
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通过掌控经销商业务人员来控制经销商,达到改变自己的产品在经销商处的尴尬地位,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飞龙公司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派驻一名区域经理常驻扎广西经销商处组建办事处,另外在当地招聘了几个销售人员与经销商的业务人员共同做市场。不过,这些销售人员的薪金、福利,由飞龙公司负责,他们逐渐掌握了经销商的网络。
二、不过,从成本上考虑,自己在区域市场维持这么多人的销售队伍不是长久之计,还必须将经销商的业务人员真正的激励、调度起来,为自己所用。
可是,怎样又才能达到掌控经销商业务人员的目的呢?
其一,对自己的销售人员和经销商的业务人员一起进行有关产品知识、飞龙公司企业文化、销售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增加认同感。
其二,动之以情:在企业集体活动、生日祝贺、节日礼品上,将经销商的业务人员和自己的销售人员同等对待;让经销商的业务人员也拥有和自己的销售人员一起参与评先进、得荣誉、获奖励的机会。
这对看惯了人员流动大、不注重人才培养的经销商的业务人员来讲,很好的刺激了他们的积极性。不过,为了放松经销商的敏感神经,飞龙公司还采取了:只要业务员获得奖励,经销商也能得到好处的措施。
其三,予之以利:常设月度销售竞赛奖——包括销量贡献奖、回款奖、网点维护奖、生动化陈列奖、新网点开发奖等多个奖励,并将经销商的业务人员一起纳入这套销售激励体系。
这样,干得好的业务人员,经常比在经销商处拿的工资还要多、积极性爆涨。而经销商也乐得有人代自己“发红包”。
其四,给之以由经销商处向企业晋升的更好发展机会:我们知道大多数经销商的业务骨干流动性都是很大的,而且其中的许多人最后都到了上游的制造企业。
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经销商更多的局限在区域市场,而且其中的不少经销商都是家族式经营,这些,显然都极大的限制了业务骨干的晋升发展空间。
为此,飞龙公司大费周章的以:你的人反正都要流动,如果流动到你的对手那里,显然不好,但要是流动到飞龙公司,他们仍然可以视你需要给你打天下;你如果还担心“流血”后业务人才又补不上,飞龙公司可以代为寻找和帮你培养业务人员,你觉得这些人可以了,那些流动到飞龙公司的业务人员才正式脱离你的编制……为由,说服经销商,采取了“经销商的业务人员只要业绩突出,通过考核,就能成为飞龙公司职员”的措施。
这样的“奔头”,极大的帮助了飞龙公司控制住了经销商的业务人员。
正是通过以上措施,飞龙公司由下至上的,更好的掌控住了经销商渠道。
它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尝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