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吴越春秋·第十·勾践伐吴外传》)
释义:
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九月丁未日,范蠡向越王告辞:“我听说君王忧愁,臣下劳瘁,君王遭受耻辱,臣下为之效死,其道义是一致的。如今我侍奉大王,事前不能把祸端消除在未发之初,事后也不能挽救已经发生的祸害。虽然如此,但我始终还想帮助大王成就霸业,所以不避死生。我当年私下想好,然后才跟您一起出使出吴国。大王在吴国受尽侮辱,我之所以没有为大王去死,是怕因被太宰嚭那样的奸臣所谗毁而演成伍子胥那样的国家悲剧。所以,我不但没有胆量在以前献身,现在仍在苟延残喘。但耻辱之心不可以长久,流汗的羞愧不可以忍受。幸亏仰赖宗庙的神灵、大王的威德,才使越国转败为胜,这正如商汤克夏、周武王灭商的王业一般。现在大王已报仇雪耻,功成名就,而我身居相位,时日已久,请允许我辞去吧。”
越王听了很悲伤,眼泪沾湿了衣服,说:“越国士大夫都肯定你,越国人民都信任你,使我居于王位以听天命。现在你要离开我,到远方去,这是上天要抛弃越国而置我于死地,我也没有什么可依靠了。我私下有两句话告诉你:你愿留下吗?我和你分国共享;你要离去吗?妻子、儿女将被斩首。”
范蠡说:“我听说君子知道等候时机,定计不须多次谋划,生前死后不愿遭人猜疑,内心也不自我欺骗。我既然已经离越远去,妻子、儿女又有什么办法呢?请大王自勉,我就此告辞了。”
于是乘坐一叶小舟,出三江,入五湖,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