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殷末三仁”,重点是要引出箕子来。中国历来对箕子的评价极高,在人物品评里堪称第一等。唐代大儒柳宗元写有《箕子碑》一文,写得非常好,对箕子的评价非常到位。这篇文章不长,大家可以从《古文观止》里找出来读一读,这里只把其中一头一尾引出来,跟大家一起体会一下。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柳宗元《箕子碑》
这是《箕子碑》一开篇的品评直断,可谓开宗明义,斩钉截铁。真正的大人君子之道,要顶天立地,楷模万世,做到了这三点,那就非常了不起!哪三点呢?“一曰正蒙难”,意思是在遇到最困难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候、天地正气完全被蒙蔽起来的时候,也能够保持一身正气;“二曰法授圣”,能够心灯相传,把先圣的大经大法传授给后之圣贤,使古圣之大经大法代代相传,永续不绝;“三曰化及民”,能够以圣贤之心,教化天下百姓。这三点做好了,那就是真正的大人君子,就是天地正气间的第一等人物。柳宗元先生接着讲,殷末有一位仁人君子叫箕子,他就拥有这样品格、这样的功德,所以他能够独立天地,光耀千秋,标炳史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孔夫子在整理六经宗旨的时候,对箕子可以说是非常推崇。
处在蒙难之时,在儒家看来是最体现君子德养的时候,所谓天下有道者显,无道者隐,无可而无不可。箕子就是在天下无道的时候,佯狂而退,忍辱负重,隐居箕山之上,作《箕子操》以鼓琴自悲。他既做到了“不彰君之恶”,也做到了“不取悦于民”,真正做到了《易经》里所讲的“君子独立而不惧,遁世而不闷”。箕子体现的这种隐君子的清风洁操,确实是非常了不起!
箕子不仅仅是像陶渊明、林和靖一类的隐者高士,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君子,而是有更重要、更伟大历史使命,那就是“法授圣”。孔安国在《尚书传》里讲道:“此乃大中知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箕子所传给周武王的《洪范》,这个就是最大的“中”,这个就是明示人间正道。将这个中正无偏的人间正道引申开来,即有九大范畴、九大法则,这就是“九畴之义”。后面我们要一一跟大家讲到这个“洪范九畴”到底是哪九畴。箕子把此先圣所传的“大中之道”,把这个治理天下的大经大法授予了后代圣人,就此一点,他便堪称中华上古的圣哲伟人。
箕子的第三个功德是“化及民”。一方面,周武王得授此大经大法,依之治理天下,当然教化所及,黎民百姓均得其教化,共沾其甘霖雨露;另一方面,从箕子生平看,周武王后来封箕子于朝鲜半岛,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东方君子之国”,史称“箕子朝鲜”。所以,箕子实际上是朝鲜民族的始祖,也可以说是朝鲜民族文化的启蒙者。从朝鲜民族的习俗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箕子遗风”,比如朝鲜族的传统服装,是一身纯白。其实,这个正好就是商朝遗风。按古代阴阳家的“五德终始”理论,商朝乃金德,金色为白,所以商朝尚白。朝鲜人喜欢纯白色衣服,这正是箕子教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