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管理者在专业上要独当一面,更要具备一项软实力——能力迁移。民企、外企、央企,具有代表性的三类企业,企业文化差异较大,也造就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场达人,他们在转换跑道及适应跑道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
专业优势替代不了为人处世;对“事”的高效处理并不代表同样能够对“人”有犀利的洞察。但是,不少故步自封的中层管理者,迷恋自我良好的内在感受,在变化的环境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内省自己,将自己埋于自我编织的客观理由中,拒绝内心的成长。然而,心界的“大”与“小”,一念之遥。
企业中成长到职业“天花板”的中层管理者,在职场中如何选择跑道、适应跑道,却是理想与现实的博弈。虽然有不少怀揣“丰满”理想的职场人士困于“骨感”现实,甚至质疑自己的选择。其中也不乏强者,能够很快调整自己,安全着陆。
【案例故事】小潘的适者生存
小潘是一名民企中成长起来的人力资源经理,进入人力资源领域纯属偶然,仅仅是因为公司在初设人力资源部时,老板感觉她很适合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虽然不是自己大学的专业,但她凭借勤奋与用心,从基层做起,不但把日常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而且边干边学,逐渐搭建起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从无到有建立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中老板与同事的认可让小潘的职业成长非常顺利,不到30岁便提拔为部门经理,管理3个人的部门团队。但因为顺风顺水,反而让小潘有了危机感,她逐渐感觉到除了人力资源工作,企业的经营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自己知之甚少。
于是,她选择了离开培养了自己的公司,跳槽到一家不同行业的公司从事HRBP工作。之所以选择这个岗位,是因为她深感人力资源工作不应只是埋头做制度与流程,而是应服务企业的经营业务,人力资源与业务深度结合,才能造就组织运转的真正高效。
但是,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并没有带来企业环境的快速适应。小潘在新公司的工作中,逐渐感受到与原公司不一样的企业文化。这是一家有国企股份的市场化企业,虽然日常管理与民企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企业中多数中高层管理者的国企成长背景,让她经常感觉自己是“外星人”。
聪明的她看到问题后,在刚入职的半年里,不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琢磨领导讲话,复盘项目任务,精进工作流程。就这样,在观察、领悟与持续的改善中,她逐渐适应了公司的管理节奏与风格,可以顺畅高效地开展日常工作了。
如今,已经在这家企业历练了三年的她,更加成熟与自信了。
以上五类“中层陷阱”,是企业在招聘中层管理岗位时常见的现象,也是不少应聘者尤其是中层管理者止步于“中层”的原因。企业可通过掌握招聘面试技术,觉知面试陷阱,避免招聘弯路,招到适合企业的中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