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气是第一战斗力

赵本学说:“《地形》之地,排兵布阵之地也,以宽狭险易言之。《九地》之地,侵伐所至之地也,以浅深轻重言之。兵之所至,其地有九等,其法不同,大要皆本于人情。善用兵者,深达人情之理,驭之以术,发之以机,则人可用而地不困。”

从《九地》内容来看,核心在讲如何控制和激发团队的“士气”,也就是文中说的“人情之理”。

人情之理,是说作为将领要能够洞察人性,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控制和激发团队士气。

孙子曰:“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这句是《九地》篇的核心,也是用兵的核心。

士气受战地的影响,“深则专,浅则散”,是说在本国内、入人之地不深与深入敌腹地,对士卒心理的影响完全不一样,士气也完全不一样;士气还受战场情势影响,是否形成有利的态势,直接影响着士卒的士气;同时,士气也需要培养,需要将帅洞察“人情之理”,通过战与修养来调节士气。

孙子认识到,战场上仅仅靠地利、造势,不可能取得完全的胜利,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因素,控制和激发士气,才是胜利的根本。

拿破仑也认识到了士气的重要性,他说:“一支军队的实力,四分之三是士气构成的。”

孙子说“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是说有形的力量、客观的情势,是靠不住的,只有利用地利,加之人情之理,才能稳固。

故孙子曰:“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使团队齐心协力、协同得像一个人一样那样自如,靠的是治兵之严格管理、将帅的动员能力,以及得民心之行为;使兵力虚实、强弱搭配得当,要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

毛泽东在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国民党的堡垒策略看似强大,固若金汤、铜墙铁壁,这是这样吗?不是。如果是的话,那几千年来,皇帝的城池宫殿不坚固吗?人们群起攻之,一个个都倒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这是什么力量都打不破的。

《管子·心术》中曰:“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

管子这句话讲君心与民心,国君对民政策,决定百姓之心是否安定,决定着百姓是否与国君一心。

《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勇来源于“慈”,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上下一心,才是“勇气”的源泉。曹操与袁绍的土地政策相似,接收流民,分给土地,区别在于袁绍强制征兵,曹操自愿参军,其实这就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了。

读《资治通鉴》开篇就是“三家分晋”,智瑶向赵襄子索要祖地,赵襄子不给,引发了智、韩、魏三家攻打赵家,在逃跑到新绛的时候,赵襄子与家臣商量去哪个封地防守,有人说去邯郸,哪里仓库粮食多,赵襄子认为,仓库丰满,说明搜刮过渡,百姓不会真心;有人说去长子城,那里城墙坚固,赵襄子认为,城墙坚厚说明用民过度,百姓也不会一心;最后决定去父亲临终告诫“有难去晋阳”嘱咐,那里尹铎代表赵家对百姓好,可以成为赵家的堡垒,果然赵襄子在晋阳守了三年之后,联合韩魏两家打败智家,三家分了晋国,拉开了战国的序幕。

由此可见,真正的战斗力与堡垒,不是坚固的城墙,也不是仓库的粮食,而是上下一心。

可见,军队的第一战斗力是士气,是上下一心的团结。

使团队“携手若使一人”的效果,孙子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蛇击效应”,一个是“同船效应”。

“蛇击效应”,是讲恒山上有一种蛇,叫率然,攻击它的头,尾部来救,攻击它的尾,头来救,攻击它的中间部位,头尾皆来救,这是团队一体化、高度协同的效应,孙子自问:“则可使若率然乎?”自答曰:“可。”

这中一体化的协同效应,是自发的本能反应,军队要实现这个效果,必须“令素行”的训练,以及“合文齐五”的严格管理。

“同船效益”,是举吴越两国的例子,这两国是世仇,但在同一船上遇到风雨的时候,也要放下世仇,团结起来,相互救援,避免沉船。

这是客观情势影响团队的心理,使军队前后左右“相救若左右手”一样,团结起来像一个人一样。

这两种“效应”说明,这种上下一心高度协同的战斗,既需要客观形势的影响,也通过平时的训练与管理。

心理控制,是治兵与用兵的一条主线,也是将帅的基本素养,在“治心”方面,几乎贯穿于《孙子兵法》全书,“九地篇”是心理控制的集中应用和体现。

计篇的“道”,是宏观上的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作战篇的“赏其先得……”是通过具体的奖赏措施来激发战斗士气。

谋攻篇“伐谋”、“伐交”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心战,既攻敌人之心,亦攻士卒之心。

形势两篇的“决积水”、“转圆石”于千仞之间,均是给敌人制造心理压力,制造有利于我的态势,激发士卒之斗志。

虚实篇的“先处战地”、“利之”、“害之”以动敌,也是心理战之用。

军争篇更是明确了“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九变篇的“将之五危”,是讲将帅的心理素质问题。

行军篇的“相敌三十二法”,通过细节判断真实的敌情,也是心理应用范畴。

地形篇借“天时、地利、人和”阐述将帅对士卒的态度与方式,也体现了心理激励。

九地篇“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无论是战地,还是进退用兵,都影响着士卒的心理和士气。

火攻篇告诫国君和将帅,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心理,不可“怒而兴军”、“愠而致战”。

用间篇从“五间”角度,详细阐述心理学之用。

《司马法》曰:“三军一人,胜。”《三略》曰:“士众一,则军心结。”这都是强调三军凝聚成一心,协同如一人,则战必胜;反之,军心动摇、各自为战,协调不一,则战必败。

苏洵的《心术》曰:“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这体现了战前“积力”,战中用“气”,战后“治心”之法,力是气的基础,没有平时的准备、训练,战时士气的培养就难以见成效。

《草庐经略·治气》详细讲解了如何培养士气:“尝谓《尉缭》之书谓:‘国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诚是矣!而‘七书’(指《武经七书》)独不言养气。《吴子》‘气机’虽少露之而不竟其说,是穷其流而不溯其源也。何也?兵胜在气胜。士能负气,而不能自司其气。气有消有长,在司气者治之何如耳。人之壮气值大战后,败则必挫;即全捷而气必泄,后渐渐蓄之,渐渐鼓之,养之使盛,以图再举,庶几常盈而不竭矣。司气之道:休众享士,大将鼓舞而率作之,俾相勉以忠义,相贤以威武,相劝以建绩,相激以犯难,相渐以无功,相耻以退却,相怒以敌骄,相指以敌脆,人人无不眦裂发竖,万夫必往,则气斯盛矣。《吴子》曰:‘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弛轻重,在于一人。是为气机。’诚哉是言,将固不可逭(huan)其责矣。为将不尚节制,岂能尽谙养气之说?第曰:‘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气。夫是以谓治气而已。岂能推广其义,发古人未尽之旨也哉。”

白话的意思是说:时常有人说,《尉缭子》书上说:“国家打仗,靠的是士兵,士兵之所以英勇作战,靠的是士气。士气旺盛,就可以战斗,士气衰落就会失败。”的确如此。而《五经七书》却没有讲如何培养士气。《吴起兵法》讲到了“气机”,虽然透漏了一点,但毕竟阐述的不深入,只谈及一般道理而没有讲到根本问题。为什么?作战胜利,首先是士气的胜利。士兵只能带着士气,但不能凭空产生士气。士气有消落也有生长,主要在于掌握士气的人如何培养和调动士气。高昂的士气在经历大的战斗之后,如果失败,就会挫伤士气。即使打了大胜仗,士气也必有所泄,以后再慢慢蓄养起来,慢慢的鼓舞起来,蓄养士气使之旺盛,以求再次作战,使得士气能够保持充盈而不衰竭。提高士气的方法:修养部队,慰劳士兵,将领鼓励部众并能以身示范,使得人人用忠诚信义相互勉励,以威猛勇武相互敬慕,以建功立业相互劝勉,以遭遇患难相互激励,以不能立功感到惭愧,以敌人的骄纵激发我军义愤,以敌人的软弱增强我军信心,使得人人怒发冲冠,虎目圆睁。有万众齐心勇往直前的气概,这样士气就可以战胜敌人了。《吴起兵法》说:“全军的士兵,以至于百万大军,士气的盛衰完全掌握在将帅一个人手中,这就叫气机。”作为将帅,如果不注重把握士气的节度,怎么能够懂得蓄养士气的方法呢?如果只是说“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就叫治气”,这又怎么能够推广治气的含义,阐发古人没有明言的主旨呢?

明朝无名氏的《草庐经略·治气》给出了11个具体蓄养士气的方法,详细阐述了士气蓄养与泄露的原因,又强调了将帅要注意把握士气的节度和提升士气的方法。

其实,细读《九地》也可以从中发现战地、战法都士气的影响,粟裕在其回忆录中说,提升士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个胜仗。

能够因地而用兵,能够透过表象看透敌之虚实,也是提升士气的一种方式,大家觉得跟着你打仗有信心。

清朝黄巩在《孙子集注》中说,《孙子兵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其理论全在“精神气志的振作上”。尽管这个观点不全对,但却是抓住了一个关键点,用士气来提升战斗力。

《势篇》讲“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也是制造有利的态势,激发士卒的信心和士气。

关于激发团队士气的思想与方法,同样值得每一个营销将帅学习和思考,企业处于不同阶段,营销方式不用,激发士气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快速消费的团队,需要激励大家按照标准动作、标准路线高质量的完成拜访动作;工业品销售团队,则是帮助其入门,精神和物质的方法激励,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

快消品痛点在于,是否高质量的完成拜访动作;工业品的痛点在于,半年内能够入行;对待自身销售人员的痛点是,如何激励其不抱着老客户追求稳定,而主动开发新客户。

《九地》两次给出“九地”的战法,即开篇的“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交合,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给出的是地形上战法。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中又给出的“九地”战法:“散地,吾将壹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偻;争地,吾将使不留;交地,吾将固其估(字不对);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趋其后;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这更侧重在阐述不同战地对士卒心理的影响,以及采用的策略。

关于“地形上的战法”,用在企业运营上,可以理解为不同阶段的资源配置。

战地

孙子战法

企业之用

阶段

散地

无战

保存实力、积累实力

初始阶段。

立于不败之地,先活下来,保存实力。

各种模式、战法上的试错。

轻地

无止

避免对同行强势品牌阻击

争地

无攻

放大前期积累的成功点

交地

无绝

做现金流,做根据地

建立根据地。

已找到成功模式,壮大声势,在品类中出位。

衢地

交合

壮大声势

重地

占领市场,扩大根据地

圮地

准备对品类发起总攻

集中引爆。

在核心点上压倒式的投入。

围地

找准目标,集中兵力,聚焦资源

死地

实现爆发力,引爆行业

企业在不同阶段,也要对团队的心理进行把握和控制。

战地

孙子之法

企业之用

散地

吾将壹其志

产品刚上市,要统一意志,提高士气

轻地

吾将使之偻

首战必胜,初见成效,稳定团队之心

争地

吾将趋其后

成长阶段,建立制度,强化监督机制

交地

吾将谨其守

固化根据地,强化防守

衢地

吾将固其结

扩张渠道,建立联盟

重地

吾将继其食

扩张根据地

圮地

吾将进其途

难攻之市场放过去,先做易做之市场

围地

吾将塞其阙

全面“解放”之后,啃硬骨头,激励团队士气

死地

吾将示之以不活

无论战场,还是市场,对内对外,均需要用“心战”来掌握主动权,正如李靖所说:“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

攻或守,表面上是“形”,本质是“势”,是气势,这就是“心战”的范畴,蒙古帝国横扫整个亚欧大陆,其用“势”是关键,除了他强大的攻城器械、战法之外,那气势就让很多城不攻自破。

企业中培养、继续团队士气,绝不是用那些“成功学”故事来激励,而是因形用势,因地而战的方式来培养、继续和发挥。

企业为什么要花大价钱借助外力来规划品牌,梳理产品,设计形象,推动渠道,其枢机在于能够让团队、经销商看到老板的决心,增加团队和经销商的信心。

信心,可以转变为士气、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