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维动态分析法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雪天静候卧龙先生诸葛亮,终于感动孔明,与其在隆中进行天下大势的分析,指出将来“天下必三分之!”,并且按照“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成功要素,指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得天时,孙权“得长江之险已据江东”占尽地利,那么,刘备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取得“人和”才能与竞争对手抗衡,取得建国立业的机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未出隆中,已明天下大势!后来历史的发展果然如诸葛亮所言,经过群雄逐鹿,数十年大战,东汉最后一个皇帝终于退位,曹氏最先建立魏国,孙权遂称帝吴国,最后,刘备也终于在西南建立了自己的蜀国。
后人评点孔明,总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把他美化甚至神化,指他料事如神,无出左右。但殊不知,孔明的神算总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深入的数据分析之上,如果没有对东汉末年形势(市场)的深入了解,没有对曹操、孙策孙权兄弟(竞争对手)的深入分析,没有对刘备自身优势(自身因素)的深刻理解,没有对当时形势下老百姓心态(消费者)的一个全面评估,没有对当时人才众多、群雄纷起的人才供应有深刻认识(供应商),就没有这著名的“隆中之对”,也没有了后来精彩异常的历史篇章。所以,我们说,诸葛亮的“隆中之对”,是最早运用“四维动态分析法”的最好实践案例了。
但是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们很多的零售商都熟读三国,在经营方面却不得要领,还停留在最初级最原始的“价格战”的阶段,不能很好地向诸葛亮学习,运用“四维动态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优势、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市场与竞争对手、分析供应商状况,从而形成自己的“隆中之对”,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特色。
因此,品类管理的第二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运用“四维动态分析法”,建立自己的品类政策与品类角色定位,这也是整个品类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属于战略性的决策,是一个零售企业最高领导层必须深入思考的核心问题,也是业务副总、采购总监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
2.四维动态分析法的四要素
“四维动态分析法” 运用在品类管理上,就是指零售商在充分分析品类管理的四个方面的要素: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市场与竞争对手的评估、供应商的状况以及自身的优劣势之后,制定的充分体现零售商差异化特色的品类政策。
其中的分析包括:
一、 消费者评估(评估该品类在消费者当中的消费情况):
• 本品类目标消费群的特征是什么?
• 消费者选择该品类的标准是什么?
• 品类内商品可替代性:消费者购买什么产品作为这个品类的替代?
• 消费者购物频率:通常消费者多长时间购买一次该品类商品?
• 消费者购买比例:消费者购买该品类商品的百分比是多少?
• 消费者平均每次购买量:消费者每次购买的数量是多少?
• 消费者平均每次购买金额:消费者每次购买该品类商品的平均金额是多少?
• 家庭年支出单位:每个家庭一年当中用于该品类的支出是多少?
消费者评估是整个四维动态分析法当中最重要的评估内容,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判断出当今该品类的市场状况,也可以推断出未来几年该品类的发展态势。
二、市场评估(评估该品类在市场上的机会点及竞争对手在该品类上的优劣势):
• 该品类和中分类的表现如何?在同一大类商品中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 该品类增长和改进的机会在哪里?(品牌组合?规格组合?包装组合?口味组合?功能组合?成份组合?款式组合?颜色组合?材质组合?)
• 竞争品类份额占整个市场份额比例
• 竞争品类年销售增长率
• 零售商竞争对手在该品类上的品项数
• 零售商竞争对手在该品类上的陈列米数
• 零售商竞争对手在该品类上的平均价格/价格带
• 零售商竞争对手在该品类上的促销活动、促销商品组织及效果
从市场评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市场上整体的趋势,竞争对手的表现及发展,对我们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定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功能性饮料,2003年整体市场销售是15亿元,2004年剧增至40亿元,增长率高达267%,2005年销售额达65亿元,增长率达到162%,预计在2006年仍然会保持高增长率,达到80亿元的销售量。了解到这些趋势后,知道功能性饮料是个高增长的品类,再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当地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供应商的具体情况,再决定我们对这个品类的政策:是重点扶持呢?还是逐步引导市场?抑或区域消费未成熟,属于便利性品类,自然消费?
从竞争对手分析当中,也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他的长短,从而避其锋芒,选择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品类进行重点扶持,进行差异化竞争。
二、 对零售商自己的评估(评估该品类对零售商贡献的大小)
三、
• 零售商在该品类上的毛利率
• 零售商在该品类上的毛利额及其在大类上的占比
• 零售商在该品类上的销售额及其在大类上的占比
• 零售商在该品类中的单品平均销售额
• 零售商在该品类中的单品平均销售量
• 零售商在该品类上的平均米效
• 零售商在该品类上的平均每平方米利润贡献
• 零售商在该品类上的交叉比率
零售商应该利用数据分析清晰地了解各个品类对自己的贡献,不仅仅是销售贡献,还应包括利润贡献及周转贡献,从而结合其他三个方面,确定最具有贡献度的品类进行重点扶持。
四、供应商评估(评估供应商对该品类的关注度和合作度)
• 该品类制造商/品牌的市场表现如何?
• 哪个品牌的市场表现最好?
• 哪个品牌为零售商提供了最好的市场机会?
• 该品类供应商供货的稳定性如何?
• 该品类上的供应商在广告推广上表现如何?
• 该品类供应商在终端促销上表现如何?
• 零售商在该品类上是否可以获得供应商足够大的支持,包括品种、价格、促销及结算上的支持?
对供应商的评估也许是本土零售商最应该考虑的内容,尤其是二三线的城市,经常会碰到一些品类,顾客有较强的需求,自己也很想去重点扶持,但是供应商资源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