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无私乃圣人境界

“明则通”,当你进入这种“明”的状态后,就能对世间万物,无不通达,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可以通达无碍。《周子通书》所谓的通,就是要你在心性上下功夫,让自己的心达到“静虚则明”的状态,再进而了悟通达一切。

“动直则公”,其实,“静虚则明”是我们内心的境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状况。那么“动直”呢?就是我们内心的境界、内在的修为发挥于外,发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修行、事业……如果我们能够以“直心”来处理这些外在的因缘,以直心来面对世间的一切人事,那么,得到的结果什么呢?就是“动直则公”。

说实话,天底下最难得的品质,就是这个“公”字。以前冯老师讲课的时候,也经常谈到“公心”。佛教里经常讲“无我”。这个“无我”是什么?无我就是刚刚说的无欲,通过无欲,就能够做到“虚静则公”。所以,无我无欲,就是大公。怎样达到无我呢?不是把这个东西也放下不要了,也不是把那个东西也放下不要了。很多人一听到修行,好,事业不要了,老婆孩子不要了,老父老母不要了,什么都放下不要了,只要出家修行。这就是无我吗?不是!出家也有出家的烦恼,所谓披上袈裟事更多啊!真正要达到无我,无论在家出家,只有真正达到公心的状态,以公心来对待一切,以平等心来对待一切,这个时候才能真体会到无我。所以,真正的公心,是修行中破除我执最有效的利器。

“公则溥”,这个溥从字面上看,这个偏旁是水,感觉上就像大海一样广阔。如果将这个偏旁换成十字旁,即博,那感觉上就是十方上下,是空间上的一种广博。总之,都是广阔无垠的感觉,这是从字形上的理解。我们有了公心,还要让这个公心大起来,达到广博无垠的状态。

“明通公溥,庶矣乎!”我们的心性状态如果达到了明、通、公、溥这四端,那么就“庶矣乎”了,就差不多了。跟谁相比差不多了?跟圣人境界相比啊!你跟圣人的距离已经不远了。

这一章很重要,首先我们要知一,知道什么是一,要从自己的心性上去体会这个一。然后得一,知道它以后要一把抓住它,要明白它,要得到它,要承担它。然后还要守一,要随时护念,使自己的精神处于绵绵不绝的虚明状态。守一的状态,也就是守中的状态,那么,自然也就达到了无欲,进而也就能做到“静虚动直”,最后当然就是“庶矣乎”,差不多达到与道合的圣人境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