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剑锋:用量子思维重构组织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高,企业原有的组织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无法及时响应客户需求,企业亟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原子思维转变为量子思维,重构组织。

1.真正带来冲击的是思维革命

思维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行为。面临技术颠覆性变革,企业亟须进行创造性的认知突破。

最近我在关注量子理论,也看了几本相关的书籍。量子理论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宇宙中存在超物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支配着物质,支配着精神与物质的转换。这其实和禅宗所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尘世本无物,何处惹尘埃”是一致的。镜子上可能有尘,但我心中无尘,便是无尘,这就是我的意识在影响物质。

量子物理学中有一个“态叠加”理论,就是量子是叠加的,可以是A,也可以是B。在牛顿力学中,A就是A,B就是B,非常明确。但在量子思维里,在或不在,生存或死亡是模棱两可的,是不确定的,著名的“薛定谔的猫”的实验印证了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和不确定性原理。由你的意识来决定猫是死的还是活的,这里就有一种超物质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

这些听起来的确令人觉得玄妙,不可思议。唯物论说物质决定精神,唯心论说精神决定物质。到了量子力学,认为两者是可以互换的,物质和精神不是绝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它是“态叠加”,是量子纠缠。物质可以转换成精神,精神也可以转换成物质;“软件”可以转变为“硬件”,“硬件”也可以转变为“软件”。人体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总之人体是一个“能量场”。

量子思维突破了我们既有的、根深蒂固的认知,或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导思维。过去认为人能控制机器人,机器人要听从人类的安排。但刚才大家列举了一些案例,无论是Alpha Go和人类棋手对弈,还是微软小冰创作写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如果将来机器人拥有自主意识,它会不会认为人类也是机器人?我认为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类关注的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这是另一个问题,我们不展开讨论。

回到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上来,我比较赞同刚才施老师说的两点内容。过去在工业文明时期,机器代替人工作,机器在赋能,一方面是帮助人类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替代人类劳动,但是替代的主要是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劳动。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步从事一些知识性劳动,这就是更高层次的替代。

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在给人类赋能,赋予人类更高的能力,同时,它又在逐步从事简单的知识性劳动。但是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知识性劳动,带有情感、艺术性的创造性劳动,机器人很难替代人类工作。机器和人的关系比以往更深刻,更复杂,一方面它在不断地赋能,使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不断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人类要达到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必须依靠自我奋斗,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工业文明时期,马克思认为机器将替代人类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剥削劳动力,所以马克思说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关系。那么,到了智能时代,整个社会的核心矛盾会是什么?是资本跟资本的矛盾,资本和人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到底什么才是整个社会本质性的矛盾?这些在未来可能会有答案。

2.几大技术将影响组织变革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基因工程等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的时代,企业应该关注影响组织的三个因素,具体如下:

(1)出现智能机器人。当智能机器人跟人一样拥有智慧,可以深度学习的时候,生产组织方式可能会彻底改变,企业的生产作业全部由机器人完成,车间里几乎没有人。企业甚至连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都不需要,因为机器有自修复功能。那时候人类干什么?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奴役?我觉得未必会出现这种景象。人类可能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可能会出现一批具有高智商的人,由他们控制整个社会运转,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处于社会的底层,这是一个大问题。智能时代,我们的生产作业方式、组织方式,主要是生产价值创造方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出现,组织肯定不是传统的车间模式、班组模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模式。

(2)生物技术的发展,比如基因工程。为什么基因工程现在受到社会伦理的限制?如果不是受到社会伦理的限制,单纯从技术上来说,人类构建的社会体系真的能被人类自己彻底颠覆。如果基因工程不受到社会伦理的限制,人类不用通过组成家庭繁衍后代,可以培育试管婴儿,通过控制基因序列培育出自己喜欢的个体。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如果从技术上破解了人体生命全息密码,不仅在物质上能够复制出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在精神上也可以。就如宗教所讲的灵魂和肉体是分离的,灵魂可以出窍,躯壳就是一个皮囊。那永恒的是什么?永恒的是精神,是思想。人类可能不存在死亡的问题,死的是躯壳,精神永远存在,思维空间永远存在。

(3)对未来影响很大的是物联网技术。最近Google的拉里·佩奇说互联网将消失,未来的世界是物联网的世界,物联网使得大数据出现。所谓的大数据不是基于人的个性行为的大数据,而是每一个物体都有身份信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交互。关系决定一切,链接、关联就是一种价值,关联产生价值,交互也产生价值。未来最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关联使得整个价值创造方式发生变化,使得价值重构。万物互联之后,一定会带来价值的重构,这种价值的重构就是客户价值创造方式的变化,这对组织肯定会有影响。

我个人认为物联网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打通了社会、组织、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德鲁克一直试图从社会、组织、人这三者的有机联系来阐述他的思想。他为什么强调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他认为企业跟社会都是有机体。到了量子力学时代,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动态有机体,打破社会、组织和人之间的界限,而物联网技术又能实现无界限的链接。

3.无限大又无限小的个体能量

技术使得组织的边界完全被打破,社会、组织、人全部链接在一起,人是社会中的一员,组织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不再是一个个“孤岛”。

这个时候,组织可以无限小,也可以无限大。人的能量可以无限小,也可以无限大。到了这个时代,就要真正尊重个体的力量。因为个体既渺小又伟大,一旦找到价值的制高点,个体就能链接一个组织,重构一个组织。这个时候所谓协同、团队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

当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这时候,他就不可能只属于一个组织,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他可以同时服务于几家组织。这种情况和凯文·凯利所说的一样,未来资源不再体现为所有权,而是体现为使用权。从组织这个角度来讲,未来资源一定是体现为使用权。企业不再要求高素质人才必须对组织忠诚,因为他随时面临外部的诱惑,他不需要依靠某一个特定组织就能够做出选择。未来人才的使用权价值会替代所有权价值。对于个体而言,你的使用权价值来自于你的能力,来自于你跟社会的链接通道,未来链接得越多,你的价值越大,你的选择权就越大。

未来组织将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当然,如此一来,未来确实可能会出现“马太效应”,越是没有能力的人,价值会无限缩小,真正有能力的人价值会无限放大。信息对称以后,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的价值会越来越大。相比较而言,能力弱的人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会被进一步挤压。未来竞争和淘汰机制有可能更加残酷。

组织一方面更加包容,更加开放,但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入更加残酷的竞争。平台性、合伙制的组织尤其如此,根本没有“搭便车”的机会,一旦不能创造价值,就会被淘汰。传统组织的职位体系其实对个人是一种庇护,只要占着位子就占据了资源,但在平台性的组织里,根据价值和客户需求动态配置职位,组织中不再有固定的人员配置岗位,打破了平均主义的饭碗。

自组织、自主经营体机制可以满足人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与此同时,你的责任和压力会更大,你的信用成本更高。

4.未来组织与人是合作关系

未来组织与人会真正进入到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我和施炜老师,和我们人大的“华为六君子”之间就是保持了一种既松散又紧密的合作关系,相互学习,相互成就。

按照量子力学的原理,产生价值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个是链接,第二个是交互,第三个就是合作。

现在组织中有能力的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与其他人合作。这些年轻人个人能力很强,但如果不懂得合作的话,就很难形成势能。量子力学强调能量球效应,能量球之间会通过碰撞和融合产生更大的能量场。

未来不仅组织要开放、包容,高能量的个体也必须开放、包容。个体之间相互融合就必须打破壁垒,打破组织边界。

但是量子理论同时还强调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当粒子形成一个能量球的时候,在破坏一个结构的同时会产生一个相对封闭的更高层次的结构,而这个结构会带来更大的能量和效率。如果你要把这个结构破坏掉,就必须吸收更大的能量,这样做会再一次破坏它的结构,形成一个新的结构。所以破坏结构并不等于不要结构,破坏秩序并不等于不要秩序。这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而且每个结构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对封闭、相对稳定的能量场。形成稳定的结构以后,打破它就必须要用更大的能量来搅动,这就是所谓的变革。组织要实现自我超越的目标,就要不断吸收能量,更加开放,不断打破自我,重塑自我,这就对组织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