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仰与诚信的关系

在人类文化中,早已发展中出不同的部门。其中哲学与科学,宗教和道德,艺术和技术是三大领域。它们和现实的政治经济活动一起,构成人类文化的全部内容。部门文化各有分工,性能互有不同。科学、哲学主要解决人的知的问题,用理性认识活动及理性认识成就表现人性真,进而要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合理的目标和正确方法、路径,用经验真理帮助人类实现既定目标。道德主要解决人的意志、欲望等问题,用理性道德活动及道德理想、道德规范等呈现人性善,进而要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修养方法等,对人类进行善的引导。艺术主要解决人的情感问题,用审美活动及美的作品展示人性美,为人们的认识实践提供审美原则、方法,给人类增添美的愉悦和自由的享受,美化人类生产生活。政治经济等现实活动则借助科学的支持,解决人类的功利问题,用社会生产生活展示人性用,以劳动创造的财富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坚实地支撑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宗教则主要解决人的信的问题,用信仰活动或信念成就体现人性信,进而为人类文明生产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为人类文明中的一切价值、道德、法律、方法,为人成为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神圣和庄严。

在人类文明史上,宗教长期为道德提供基础。历史上人类道德意识的培育、锻炼,道德规范的制定和遵循,道德理想的确立和引领,或多或少,无不受惠于宗教的发展。在中国古代道德思想史上,宗教也对道德起过一定的作用。儒家所谓道德,本就从三代宗教思想中破土而出。孔子虽然对天命鬼神罕言、不语,但依然对鬼神有敬畏之心,对天命有利用之意。借助天而成人,古代儒家学说比较典型;借助鬼神而教化,古代治国者神道设教是代表。儒家之所以不肯断然承认无神,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点,总是希望借助宗教教化,为道德建设提供宗教信仰支持。因为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一个人总有所信。一无所信,则寸步难行。儒家宗教思想的要点在于,要确立如实、合理、有效的“信”,将信仰或信念建立在健全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建立在理性的思想学说基础上。故儒学是学术,有思想,有学说,但儒者又重视推己及人,仁爱天下,教化他人,追求让天下有道,实际上有宗教性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出了儒学的宗教性能。

近现代以来,国人的“信”(信仰或信念)受到西学冲击,不断遭遇到困难。西方的宗教从信仰方面,西方的学术从理性认识方面,西方的工商业和民主政治从社会实践方面,强烈而持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现代化成绩显著,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与此相应,人们的观念,特别是比较深刻的信念,也自动、主动地发生着巨大变革。传统的信仰或信念,西方的信仰或信念,以及从现实生活中破土而出的新信仰或新信念,在中国大地上都并存着,并各有其“市场”。信仰或信念还没有定型的青年一代,敏锐地关注着这些各不相同的信仰或信念,在生活中反思着,在学习中感受着。

现在全社会提倡“诚信”,是对国人“信”的困难的直接反应。“信”包含信念、信仰在内,相信、可信是信念或信仰的低级形式,守信用、有信用则是信念或信仰在行为规范上的表现。如果将“诚信”看成是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则信念或信仰则是“诚信”的精神基础,“诚信”则是人们的信念或信仰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关系,破坏起来很快,建立起来却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建设“诚信”的人际关系,不能不讨论一般的“信”;同理,讨论一般的“信”,也可以从“诚信”问题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