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目前市面上胜任力词典非常多,企业以后在自己建模时,最好是套用现成胜任力词典还是自创?
A:我曾经推荐过好几本词典。如果HR对于胜任力不太熟悉,最好还是用现成的胜任力词典。因为现在胜任力词典比较成熟,而且概括了市场上90%的胜任力。如果是自创,词典可能不全面,逻辑性可能不足,无法符合MECE的原则。
如果HR对胜任力模型非常熟悉,那么过程中已经默默参考一些胜任力词典了,只不过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发挥而已。
Q:关于胜任力分级,不同流派的分级也不同,有4级、5级甚至8级、9级的,那么在企业通常分几级比较好?
A:胜任力分级建议越少越好。有些词典很复杂,比如才能评鉴法,它可以针对同一个胜任力,分为三大维度。三大维度里面又有若干个维度,一共有20多个维度。这是心理学家的方法,我们不用把事情搞那么复杂,不便于落地。建议如果要分层级,最好是分为三层,合格、良好、优秀。这样便于去做胜任力评估,也便于去做人才发展。
Q:胜任力分级评价通常定性居多,如何解决不同评价者对胜任力分级的认知不同导致评分差异的问题?
A: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胜任力模型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分级中定性的内容比较多,有时甚至不是定性,而是比较模糊,这对于人才评估和发展会产生困难。所以在第七章中,会针对一些词条,讲讲如何更好地分级。比如成就动机,我经过对词典的研究会发现有几个层级一定存在。第一个层级是明确目标;第二个层级是挑战困难。那么第三个层级,可能是超越自我,但是它不一定会有第三个层级。但是前两个层级,胜任力词典中几乎都有,所以可以达成共识。通过研究词典,可以找到共性。
即使是定性的东西,也能够找到一些规律。比如水的状态,它先是冰,然后冰变成水,然后水变成了水蒸气,那么其中至少有两个临界点。胜任力也是如此,它可能很难量化,但是能够找到其中的几个临界点,而且有明显的特征。
Q:绩效评估同胜任力有什么关系?
A:绩效评估同胜任力的关系比较弱,胜任力和常说的TD模块关系紧密,其中包括人员筛选、人员盘点和人员发展,同绩效、薪酬的关系比较弱。
Q:如果部门已经有胜任力模型,新人入职后多久让其做胜任力评估比较合适?
A:我建议在新入职之前,就按照胜任力模型评估一下。但有可能有些企业没有这种能力做评估,或者是没有评估的工具。如果真的是没有办法做,我建议在转正的时候,或者在人才发展的时候做这件事情。
Q:胜任力同价值观有什么关系?
A:在构建胜任力时,通常会考虑企业的企业文化。所以,实际上胜任力会呈现价值观,但是在实际建模时,由于受到企业高层的影响,有时呈现的价值观并非企业实际的价值观,而是理想中的价值观。这是需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未来做引导,努力往这个方向牵引。
Q:胜任力模型如何包装?
A:不只是胜任力模型,绩效管理、培训设计都存在一个包装的问题。我对于“包装”这个词的理解,局限于对胜任力模型最终结果的呈现。在这方面是有两个例子可循的,具体可以参考第八章中VI的部分。
如何通过VI的方式呈现胜任力模型,一方面需要把胜任力模型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需要有设计思维,这需要有跨界的人才,既懂胜任力,又懂设计。
Q:胜任力和高绩效是否挂钩?
A:房晟陶老师说高绩效中只有30%是高潜力的。这是否意味着高潜力和高绩效不挂钩?我是这么理解的,通常说的绩效都是短期的,如1年以内,所以它并不能真实体现个人能力。麦克利兰所说的高表现(high performance),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绩效,它可能是3~5年,也可能是更长,5~10年。王兴说:“大多数人的成功之路是大器晚成。”所以,不少人其实误会了所谓的胜任力导致“高绩效”中绩效的含义。
尽管考核都指向绩效,但是考核中通常无法考核到一些隐性指标。比如某个销售可能业绩一般,但是他能帮助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提供销售线索、拜访客户、提供方案,这是无法在绩效中反映的。这就要求业务领导和HR对于个人的贡献能够明察秋毫,从别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高潜力的人究竟对于组织能贡献到什么程度,我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势”,就是趋势,他能够帮助企业辨明未来的发展趋势,避免企业走弯路,也可以理解为是前瞻类的胜任力;二是“人”,他能帮助企业找到现阶段急需的人,不一定是通过高薪,而是通过彼此的认同,输出价值观。所以,胜任力和高绩效之间存在关联,但是不容易找到线索。
Q:有些胜任力在通用项中有,在专业要求中也有,这是不是逻辑性问题?
A:这类问题是需要项目组在提交胜任力模型之前仔细检视的。一般来说,在检验后不会出现完全一致的胜任力项。但是,有可能会出现接近的胜任力项,举例来说,自信果敢和果断决策,两者都含有“果断”这层意思,但是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是自信,后者是决策,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胜任力项。
Q:胜任力现在看上去都差不多,类似“团队管理”“创新思维”这样通用的胜任力到处都有,而且胜任力的描述相差不大,有特色的胜任力吗?
A:房晟陶老师说,龙湖胜任力中有一项叫先说结果,再说理由。我姑且不论这个胜任力的名称叫什么,它非常有特点。麦克利兰当时发现胜任力模型,并从外交官员中提炼出的两个胜任力项也是相当有特点的:一是“政治敏感度”,说的是对政治局势的敏锐;二是“社会敏感度”,说的是对当地社会局势的敏锐判断。如何提炼出有特色的胜任力,我认为一是要对企业文化、员工行为特征非常熟悉;二是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Q:根据胜任力模型进行打分的时候,有什么技巧和需要注意的?
A:参考胜任力打分的时候,建议要仔细理解胜任力中的定义和行为特征。虽然胜任力大同小异,但是不同企业在强调胜任力时会各有不同。比如“执行推进”,有些企业强调的是过程,也就是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而有些企业强调的是结果,也就是结果是否达成目标。在评估面试者时,需要密切结合企业对胜任力的要求,而不是想当然。
另一方面,胜任力模型本身可能会挖坑,其中有些词汇的意思并不是这么清晰。作为面试官,需要及时同模型构建者沟通,了解胜任力的真正涵义,避免误解产生的操作问题。
Q:老师讲到演绎法和归纳法,但是不太明白其中的区别和相同之处。我理解两者访谈的对象不同,相同点是都会用到访谈技术,还有其他什么异同点吗?
A:演绎法和归纳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结构不同,一个是“自上而下”,另一个是“自下而上”。就访谈而言,两者对应高层访谈和绩优人员访谈,尽管都用到访谈技术,但是所使用方法的性质是不同的。通常,项目中会更加关注高层访谈,也就是演绎的部分。
Q:老师说在编码中可以多参考词典,但是在实际项目中,同步参考了老师推荐的词典,感觉很多都用不上。到底如何提取胜任力,是从已有词典中获取还是可以自己总结?
A:前合益的词典也好,FYI也好,因为距离现在已经有20年之久,有点脱离时代了,同时这些词典又都是国外的,在翻译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我建议在真正建模时,可以参考国内同人所编写的词典。里面的胜任力符合国人用词习惯,又引入了诸多符合时尚的新胜任力。
也可以参考国内一些比较成熟企业构建的胜任力模型,这方面资料很多,比较容易获得。
Q:如果胜任力项萃取的时候,访谈中被访谈者不善于表达,怎么有效萃取?
A: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前期通过访谈者的技巧,有效引导被访谈者表达。主要通过前期的破冰和倾听,建立同被访谈者的信任。另一种做法是下策,如果被访谈者仍然不愿意表达,可以采用书面的方式,让被访谈者把自己的案例写下来。不过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用得较少。
Q:胜任力模型主要适用于组织中高层管理人员,任职资格适用于全体员工,那么我想知道,一家企业是不是即要有胜任力模型也要有任职资格体系呢?
A:这两种体系本身并不矛盾。不少大型企业,两种体系同时存在,并行不悖。胜任力模型特别适用于中高层人员的筛选和发展,而任职资格适用于基层人员的选育用,以及应用于全体人员的绩效和薪酬体系。由于企业发展阶段、不同条线发展理念的不同,有时候会重视胜任力模型,有时候重视任职资格;甚至有些部门重视胜任力模型,有些部门重视任职资格的情况。这都没有关系,关键要处理好彼此之间冲突和重叠的部分。
Q:胜任力和员工职业规划有没有关系?能否指导员工自我发展?
A:胜任力可以帮助员工规划职业路径,一方面员工通过了解胜任力中的行为特征,了解自己的差距,从而通过IDP针对性改善;另一方面员工通过了解胜任力模型,可以选择管理发展路径或是专业发展路径,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但是,严格说来,由于胜任力是按照企业的要求所制定的,所以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所以胜任力模型对于自我发展仅仅起到参考作用。
Q:如何去界定人才画像、胜任力模型以及任职资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理解为人才画像是涵盖胜任力模型和任职资格?
A:人才画像是个大概念,比如KF的全人模型。我在第二章中提到了人才标准,包括绩效、经历和领导力,这也是一个人才画像。总体来说,人才画像涵盖了胜任力模型和任职资格,但是企业的人才画像中不一定都包括胜任力模型和任职资格,企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若干体系作为参考。推荐小企业选择1~2个体系就够了,而大企业也不要选择太多,3个体系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