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搜百科对“有效”的解释是能够实现预期目的。在业务管理中,有效经销商拜访自然也不会脱离“实现预期目的”这个核心标准。
由于业务拜访的事务性特征明显,周而复始的长期性也容易使拜访工作变得枯燥无味,经销商拜访沦为一种形式,在很多公司成为公开的秘密。有些销售人员拜访经销商,不是十天半个月见不到人,就是有事没事往经销商店里跑,有时候出去逛街累了,路过经销商门店,也会把经销商的店当作歇脚的地。客情关系看似融洽了,经销商私下里微词颇多:你们的销售人员其实来不来都一样,每次来了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还要招待他。
销售人员在区域市场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其实不用讨论,中国几千万的销售人员,每年给市场带来的增值价值部分至少都是千亿级的市场。为什么有些经销商认为销售人员没有用呢?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某些销售人员在常年的业务拜访中,没有培养良好的习惯、没有注重细节,一些不规范的拜访行为抹杀了销售人员在日常拜访中的功绩。
虽然经销商评判拜访好坏的标准和厂家存在差别,但从最终效果来看,帮助经销商搞定销售、形成出货却是一致的。
在业务团队管理中,一次业务拜访是否有效自然也围绕出货这个主要目标,简而化之就是“抢钱抢人”,具体一点、形象一点就是“见到负责人,找到生意机会”。
一、见到负责人
见到负责人主要指见到能够决定生意的关键人,主要包括老板和核心店长。那些到店内走一圈,连负责人都没见到的拜访,多半是走马观花式的“扰民”。见不到负责人的走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事前没有预约、没有计划,负责人也不会安排时间驻店守候,谈问题改进、进货打款自然也无人拍板,拜访自然无功而返。二是经销商认为品牌或者厂家不重要,不会特意安排时间见销售人员,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所代表的品牌更危险,改不改善现状、进不进货,决定权都在经销商手里,销售人员去不去都一样。
要见到负责人,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关键从提前预约开始。拜访一定要与核心关键人进行电话预约,一来表示尊重对方的时间和精力,二来确定时间和地点。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负责人随机事务的不确定性,可能约好了时间,销售人员到店后,发现负责人没在店里。简单了解后,知道负责人一时半会回不来,销售人员就没有必要在店内久待,简单寒暄后,打电话给负责人,拜别和简单预约下次见面的时间。一般没有必要在店内傻等,除非是负责人一再要求你等一会儿,免得让人家觉得你是闲人,也让负责人因为这次没有守约,在下次面对你的预约时降低爽约的概率。二是有些经销商对业务拜访不重视,或者想给销售人员一个下马威,预约时说没时间、有事,或者说自己什么时间在哪个朋友那儿,要求去那找他。这种情况下,菜鸟销售人员一般会一口答应,满心欢喜,为自己好不容易约了一个大经销商激动不已。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拒绝,再约时间。记住,没有时间在办公室谈的公事,在其他地方肯定也谈不成。
二、找到生意机会
这个标准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业务拜访终归要落到真金白银上;二是业务拜访以找到生意机会为原则。收到现金是体现销售人员能力和价值的工作,我们常说收不到现金的销售人员是没有尊严的销售人员,一切业务拜访的价值最后还是要用钱来衡量。你为了见到负责人,做了那么多铺垫、费了那么多口水、花了那么多精力,最后这些工作成果能不能变现都围绕现金这条主线转,销售人员的脑子必须要有这根弦。所谓找到生意机会,是指发现店内提升代表品牌销量的机会,比如,通过盘点发现某个型号产品缺货并督促经销商下单回款;帮助经销商执行的某场具体活动提升销量和返单;月尾的催款进货协调沟通,甚至威逼利诱。
有人说,去经销商那儿拜访,不一定每次都能见到负责人或者要到回款,但是前期的铺垫型工作必不可少,二者是因果关系。如果用这个标准作为衡量有效拜访的标尺,工作就没法开展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经销商的拜访管理中,将拜访分为有效拜访和事务拜访,有效拜访直指结果,事务拜访则偏重过程。但是有效拜访和事务拜访次数的比重,将是衡量一个销售人员业务水准的指标之一。一个一年到头事务拜访次数偏高,却迟迟拿不到订单的销售人员能算好的销售人员吗?
虽然隔行如隔山,销售人员千人千面,但有效拜访的业务标准大同小异。业务人员只要脑子里有“有效”二字,无论是在业务计划阶段,还是在业务拜访阶段,甚至是业务总结阶段,都将言之有物、意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