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把“知人”和“知天”拉到一起来说了。下面一段,就是儒家的对于“知人”与“知天”的具体阐释。“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里所谓的“知天”,就是要知道“天下之达道”,实际上,儒家的一切理念,根本的还是落实在人道上,是在人事当中体现天道。人事包括哪些?无非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所谓“达道”,是指通达无碍的道路,引申出来,就是通达无碍的道理。这五条“达道”,在古代称之为人间大伦,即人世间最大、最基本的伦理。从古到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五伦,任何一个社会,无非都是由这“五伦”重叠交叉所形成的一张复杂的大网,谁都逃不出这个人伦大网。如何面对这个人伦大网?这就要看各人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位不同,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君臣之道在“义”,义就是责任。过去中国人经常说君臣大义,岳飞出征之前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英雄人物离开家时候都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就不能尽孝了,因为君臣大义摆在那里的。在君之义则体之于仁,在臣之义则体之为敬,只有君仁臣敬,这个君臣大义才圆满。
父子之道在“亲”,古人谈父子关系,自然母子关系也在里面了。父子是天下之至亲,父子之亲体现在父,则为慈,体现在子,则为孝。只有父慈子孝,这种天下至亲的关系才得以健全。君臣、父子这些关系,都是双向交流的,往往一损俱损,不能只看单方面的做法。当然,父亲很恶劣,儿子还很孝顺的情况也有,比如传说中的舜帝就是这样的,但是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儒家提出的伦理关系都是双方要尽的责任,关键是看自己处在哪个位置上,自己做得怎么样,不要老是盯着对方。
夫妻之道,内外有别。夫妇之间的这个伦理,男主外,女主内,要有内外之别。现在提倡男女平等,往往不是体现在精神的平等,而是错位成面对社会事业上的平等,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男女,好像男的要当董事长,女的也要当CEO,这才算是男女平等。其实,现在好多社会问题,就是这种所谓的男女平等造成的。看起来是男女平等,其实既是对女性的不公平,更是对男性自尊的伤害。
前两天遇见一个做企业的朋友,他的企业在川北,他每周二去那边给员工上一堂课,然后就回到成都当神仙。几年前他接手企业时只有几百万资产,现在起码有十几个亿了。他说他的企业不是管理出来的,是讲课讲出来的。比如他给员工讲夫妻关系就很有意思,他说如果把男人、女人都分成四等,一等男人只能找二等女人,二等男人要找三等女人,三等男人要找四等女人,那么,一等女人怎么办?只好找四等男人了,所谓四等男人,就是“家庭煮夫”,只会做煮饭洗衣、接送孩子之类的事。当然,现代社会这种不对等的夫妻关系,已经是一个社会现实,所以离婚率那么高、心理有障碍的单亲儿童那么多、社会问题那么大。但是在古代,男女是对等的,第一等男人一定要找第一等的女人,只不过第一等男人的标准是在外面的事业上绝对一流,而第一等的女人,是在家庭内部管理上第一流。根据男女不同的身体、心理条件,给出内外有别的不同评价标准,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兄弟之道主要体现在秩序上。这个很好理解,一般情况下,多活了几年,经验就要多一些,考虑得也周全一些,处理问题也老练一些。所以一般老小要听老大的,父母不在,长兄为大,长幼有序,兄弟间才能和睦相处。
朋友之道在“信”,体现在诚信上。如果与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做朋友,肯定做不长久。人与人之间最讲究一个诚信,交朋友也好,与人做生意也好,与有诚信的人交往就非常舒服,如果是没有诚信的人,不如早散为好。
李白在《长干行》里有一句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中间有个典故,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跟人约好了在桥底下见面。尾生先去,结果上游涨水,尾生为了不失信用,就抱住桥下的柱子,结果水涨起来把他淹死了。这是个极端的例子,虽然极端,但对古人来说,跟朋友的信用绝对不能失去。
前一阵,慈心兄出版了一本书,《季札评传——孔子推崇的圣人》,写的是春秋时期比孔夫子稍早一些的大贤季札,其中讲了一个“季子挂剑”的故事。季札有一把非常好的剑,有一次他出使外国,中途顺便去拜见一个朋友,这位朋友与他喝酒言谈间,就流露出对这把剑的爱慕,虽然没有说,但他也看出来朋友的心思。因为是很好的朋友,他就在心里许了一个愿,等自己出使回来就把剑赠送给朋友,因为他现在当使者的任务还没完成,还要用到这把剑。可是,等他出使回来的时候,这个朋友已经暴病而亡了。季札就去朋友的坟上去祭拜,临走前,就将这把宝剑解下来,挂在坟头的树上。别人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啊?他说,我心里已经许下这个愿,心里已经认了这个事,虽然没有别人知道,但是我的良心知道,我就必须要履行自己内心的诺言。
大家看一看,我们的古圣先贤就是这样信守诺言的。季子真是了不起啊!连孔夫子都非常敬佩,非常推崇,所以慈心兄才敢在这本书的副题上,把季札定位为圣人,说他是“孔子推崇的圣人”。
古人对人间五伦看得非常的透彻,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文化背景下,我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都离不开这五伦。儒家很清晰地把这个总结出来了,那么,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相处中,就能很快给自己定位,然后按照自己的位去办事、去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