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打造大致有三个方向:老板、品牌、核心产品。
比如,江小白的老板陶石泉是一个B端的IP,品牌是年轻人中的IP,经营场景的产品也是IP,这样就形成了一个IP矩阵。
巴奴火锅,也有这样的IP矩阵。它的老板杜中兵是一个IP,巴奴毛肚火锅这个品牌也是个IP,大单品毛肚以及十二个他称为护法的产品也是IP。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的IP塑造方式,比方说把员工打造成IP。前几天在青岛召开上合会议召开期间,我们被一张顺丰快递员手拉肩扛快递箱徒步送快递的照片刷屏了,王卫亲自点赞。随着这张照片在网络上的疯传,顺丰快递员的IP形象也成功建立了起来。
还有的品牌通过自创动漫或玩偶的方式来塑造IP,比如日本的熊本熊、三只松鼠、江小白等。
IP的框架
而要形成一个IP,我们还需要掌握它的四大特征,明白它的形成机理。
第一个是人格化,人格化是IP的一个重要特征。用苗庆显的话说,IP人格化的生理学基础是人们更加容易记忆人物形象,对人物化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老板一定要成为IP,就是因为老板本人是天然人格。
IP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小众化,满足少数人的特殊需求,更容易形成IP。IP在小众中发酵,因为小众有偏执的特征,而只有偏执才有强大的传播势能。
这是我们很多人对IP理解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为我们大多数在二次传播中讲的IP都是超级IP。那么所谓超级IP一定是跨界多个小众,最后成为大众。超级IP一定是一个大众,但是大多数IP 可能永远都是小众,只有少数可以成为超级IP。
第三个特征是持续的内容生产和传播。IP的形成和品牌形成的逻辑有很大的差别。记得十年前有一个龙头企业老板说过:“所谓品牌是每年花两亿元,让消费者记住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品牌的slogan,这个slogan可能一年或多年时间内传播的都是这句话。但是IP的传播不是这样的,他就像机关枪一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子弹,要消耗大量的内容,所以要生产大量的内容”。
第四个特征就是占据最新的传播平台。每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的产生,都会产生一批新的IP。所以公众的注意力在哪,我们的IP传播就要跟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