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原则与社会生活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句子:“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我们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讲的“建用皇极”的深义,那么这一段文字,就顺理成章了。

“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 厥,是一个语气词,“凡厥庶民”就是指所有的庶民百姓;淫,是指欲求过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男女间不正当的关系。全句的意思是,建用皇极之后,执政者真的运用天道规律来调理社会政治结构,那么,普通的庶民百姓就会自然接受皇极五福的赐予,就不会欲求无度,乃至结党为朋。比,指一己之私;德,指精神内涵,不光是品德的意思。“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的意思是,庶民百姓的精神中就没有一己之私利,其生命的惟一真实,就是遵循皇极天道的原则,按照天道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内心生活。

“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凡是庶民百姓之中,如果发现了“有猷有为有守”,也就是有智慧、有能力、有所作为、有操守的人,那么作为执政的领导者,“汝则念之”,你就要好好地把他记住。记住他干什么?如果哪个位置有空缺,哪个岗位适合于他,,那就请他去填补这个空缺;如果国家有需要,就可以让他发挥其才能德行。

“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如果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达到皇极的原则,其道德水平不高,行为能力不强,还有点自私自利,做不到前面讲的“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同时,他又没有犯罪,所以是“不罹于咎”,没有达到“咎”的程度。对这样的人,就要“皇则受之”,社会就应该宽容大度,领导者就应该接受他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对这样的人还应该“而康而色”,就是和颜悦色地接受他、帮助他。所以,领导者应该施行仁道,不要像秦始皇一样,庶民百姓稍微有一点不合心意,就要入罪下牢,甚至诛连九族。这一套严刑峻法就有违天地之道,有悖于上天好生之德。

“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如果有人说,我非常喜欢德行修养,非常重视德业修行,那么,作为社会的领导者,你就应该让他得到福报,让这种好德之人给世人树立一种良好的示范,所谓的好人有好报嘛!

“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如果社会治理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这个时代人心,就会以最高的心性原则、最高的道德原则、最高的政治原则来作为自己的生活标准。这样的社会就不会有残虐暴戾,不会有绝望孤独,就像《礼记·礼运篇》中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中华文明中理想的太平盛世。

另外还有一句“而畏高明”,就是指整个社会风气对于高明之人会心生敬畏。为什么要敬畏高明?《论语》里面讲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一个真正的君子,首先第一个要敬畏天命。为什么要敬畏天命?天最高啊!最明啊!天命就是一个人的本命元辰,是人生在世的最高使命,君子安敢不敬畏?而大人则是知天命之人,君子安敢不敬畏?圣人之言则是领悟天命之人所传达给世人的天命之理,君子安敢不敬畏?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要是有能力、有所作为的人,就能够得到发挥。什么叫羞其行?“羞”是通假字,通“馐”,凡是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就像美味珍馐一样,是不会被浪费的,一定能够得到启用发挥。这样的话,整个社会国家就一定会繁荣昌盛。

“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这一段也是讲领导者的用人原则。意思就是说,凡是你发现很中正、很正直的人,“既富方谷”,就要用厚禄重福来酬劳他,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要高薪养廉。“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要让他不要有后顾之忧,要能够养家,而且能够养得很好,这样他才能够一心一意地为国家、为社会做事。“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如果这个人能力不够,德行水平也不够,你还赐予他重福厚禄的话,那么作用就是正好相反,反而会助长其不良的行为,于国于家都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