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和数十位HR同行,参观了推出“飞书”产品的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并针对“HR数字化”主题进行了深度的研讨。此次参访对大家触动颇深,也让我对HR”长期工程“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前文我介绍了“HR长期工程全景图”(见本书图4),我认为该互联网公司在“平台化/数字化”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堪称典范。
(1)没有“总部”的公司
在研讨会刚开始时,主持人卖了个“关子”,说该互联网公司是没有总部的,我也觉得很好奇。研讨会快结束的时候,大家终于有了答案:该公司的总部不是实体的,而是在线上的,是在“飞书”上的。所以,这个“线上总部”,其实就是数字化的平台,一个线上协同办公的平台。“飞书”贯穿了员工在该公司的全生命周期,覆盖了几乎所有员工在该公司的各种场景,可以说是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把组织这个载体里的三项关键因素“目标——人——协作”真正串联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了。
(2)触手可及的OKR与线上协同
在该公司,“飞书”上呈现的公司的战略目标沿着组织架构,层层自上而下分解,最后呈现出漂亮而壮观的“鱼骨图”。OKR是全员可见的,每个人在写自己的OKR时,可横向、纵向的遍览其他人的OKR(你关注的,或与你相关的),这样尽可能的纵向对齐,横向拉齐。OKR触手可及,促进了个体间的彼此了解与沟通配合。在周期OKR协同会议上,几十人同时在线,回顾OKR进展、更新OKR、寻求支持、做出分工协同安排等。
“飞书”上的“会议妙记”,可自动输出会议纪要,关键词智能提取,音视频(可灵活回放、快放)转文字(音字对应播放),精准识别讲话人,搜索快速定位,多语一键翻译等功能,也很具创意性,对会议效能的提升程度让人赞叹。如果你被拉入一个数十人参加的线上会议,会上大多数人你都不认识,你可以在边开会的同时,浏览每个参会人员的背景信息(部门、职位职责、专长、职业经历等),相当于人才卡片,快速增进相互了解。
“飞书”在“国际化会议沟通”方面的效能提升堪称一绝,就是实现了AI实时翻译,不同国家的员工,你只要会说本国母语就好了,因为你所说的话都会按参会人所需,即时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而base(常驻)其他国家的员工所说的话,你也可以选择只看自己的母语翻译。这就实现了沟通语言的“全流通”、“无障碍”。
回想起我之前在华为工作的经历,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只要涉及跨国沟通(书面或口头),都必须使用英语。这对个人的语言能力提升、国际化思维的养成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有时沟通效率、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一点真的不能完全说孰优孰劣,只能说各有优劣。
(3)不是人找信息,而是信息找人
“飞书”还有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信息的自动增强,在使用该平台时,随处可看到信息的“链接点”,实现了“不是人找信息,而是信息找人”的效果。比如说,你想了解一位你不认识的人员,你只要点击他的头像,就会出现专属于他的“我的使用说明书”。
该公司提倡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员工从入职的各项手续(签合同、领取办公设备与用品等),到在职的各种异动(晋升、调薪、调岗、培训等),再到离职的全生命周期,里面遍布了不计其数的“小场景”,把员工“自助化”的程度发挥到了极致。怪不得该公司10+万名中方员工,只有20多个全职IT人员(还有部分外包IT人员)。
(4)工具就是战场上的“武器”
该公司的快速成长,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对于“工具”的高效使用,提升了组织效能。该公司把工具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工具之于企业,正如武器之于战场。
这次研讨会还介绍了“电子牵”(电子签约工具)、“飞书合同”(电子合同)等系统,把业务的场景(如签约管理、合同管理场景)也体系化的管理起来了。如果按着这个逻辑发展下去,可以把企业内各种活动场景都可以进行全覆盖,可以真正实现“工具赋能组织进化”的效果。
这个进化,从HR的维度,该公司的同事介绍了一个演进的逻辑:HRIS(即Human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组织人事和薪酬为主)——HRC(即Human Resource Center,人力资源中心;以能力为核心)——Work Tech(即工作技术,意即数字化在线协同办公;关注战略有效落地,内部高效协作)。这个逻辑我认为还是比较清晰的。
确实,我们已从自上而下的组织驱动,逐渐走向一个团队、个体自我驱动,从“单核驱动”走向“多核驱动”,这是组织活力被逐步激发的体现。该公司在平台化、数字化的很多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描绘了“未来组织”进化的“雏形”,我们必然顺着这一条河流往前发展。这条路,是一条信息随手可取、个体充分激活、连接成为常态,工具深度赋能于人,数字化赋能组织进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