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职业操守的要义,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甚至也没有特别的技术含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恰恰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从点滴做起的一件长期、持续的事情,即自我建设。所谓建设,犹如一幢大厦,如果纯粹站在旁边描述它的布局和结构,甚至是各种细节是一回事,而真正要建成又是一回事,需要一砖一瓦、一点一滴从基础开始,并在每一个环节都一以贯之,才能最终保证大厦的质量。培训师职业操守的建设及其职业风格的形成,亦是如此。
在具体阐述培训师职业的自我建设相关内容之前,先与读者诸君分享两个案例。
一件是发生在笔者本人身上的。
在若干年前,我被邀请到苏州工业园区的某日资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等课程结束后,需要赶到苏州火车站坐火车返回上海。因为工业园区离市区有相当的路程,加上当时并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的出租车服务,所以,客户表示要送我到火车站,但又有点难为情地告诉我,公司所有的公务用车都已经出车尚未回来,是否愿意“委屈”坐公司的送货车去往火车站……我当即欢快地答应,因为只要能够及时坐上火车返程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但是,在去往火车站的途中,送货司机的一番话让我有点诧异,更是感触良多。几句简短的寒暄之后,司机莫名其妙地对着我说:“老师,你真好!”。因为有点突兀(尤其是刚刚见面,根本不知道我上什么课程),所以,我有点惊讶地回应说:“啊,这话怎么说?”之所以说感触良多,是因为司机的回应。他说:“我们公司经常会请外面的老师来上课,但是愿意坐我们送货车的老师,你是第一个!”原来,在一个陌生人的眼里,我的“好”是因为我愿意坐送货车……直到在返回上海的火车途中,司机的回应都不时地跳到脑海中。
让我记下这件事情真正的原因或者理由是,时隔一年之后,我再次前往该公司提供培训服务。当我一进教室,那些初次见面的学员竟然都说对我:“老师,我们知道你,早就听说过你了……你就是那位愿意坐我们公司送货车去火车站的老师!”
听到这样的反馈,作为当时初入行业并没有太长时间的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分。一件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小事,在那名司机眼中竟然有这样的分量,让公司人人皆知。我当时给出的回应是:“嘿嘿,你们该不会因为我愿意坐送货车才来听课的吧?”学员们的回应再次让我惊讶。他们告诉我说:“如果公司请其他老师,我们当然也得来听课。但是,在选择老师的时候,还真是提到说你愿意坐送货车,所以,才最后选择你。”
我当然知道自己的专业才是关键因素,但是,和自己专业水平相当,甚至更高水平的培训师比比皆是。很显然,在专业之外,人们对某一职业者的评价还有更多的考量因素。
另一件是北京一合作机构的课程助理带点发泄情绪意味转述的。大致的事情经过是这样:
该机构一长期服务的客户,临时需要组织一堂为期三天的以“项目管理”为主题的培训课程,因为与该领域长期合作的培训师档期有冲突,于是就通过网络上的推荐找到一位培训师。为了确保课程质量,还专门进行了详尽的电话沟通。那位课程助理告诉我当时听到那位培训师在电话中满口承诺,而且从网络资料上看很资深,就签署了合作协议。
等到该培训师傍晚时分,乘飞机从外地抵达北京某酒店的上课地点时,安排住宿就花了近两个小时。
课程助理愤愤然地告诉我说:“他竟然要求一楼层一楼层地看房间,总共看了三个楼层二十几个房间,要不就噪音太大,要不就有异味,要不就通风不好,要不就采光不好……直到酒店服务员发脾气了,才心不甘情不愿地选择了一个房间。这我都忍了,更让我气愤的是,已经晚上八点多,我在匆匆赶回家的路上,他竟然电话要求我第二天必须专门为他买一箱依云牌的矿泉水,说什么他只喝这个牌子的水……什么东西!这些我都忍了,只要课程能够让学员满意……让人极其无语的是,第一天下午课程结束后,学员竟然强烈要求换老师……好在后面找到的那位老师还不错,客户也看在长期合作的面子上,没有太为难我们公司……”
那位课程助理几乎是一口气就把上面这段话说完了。当时的我也只好笑笑,安慰她说:“过去了就算了!”
这位课程助理即使如此憋屈和愤怒,也只是发泄而已,从头至尾都没有提那位培训师的名字。当然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是谁——我也不想知道是谁。但是,至少我完全理解她的愤怒,相信读者也大致能够体会到这位课程助理的心情!
之所以记述上面这两件小事,并打算有点牵强地把它迁移到培训师职业操守的自我建设上来,主要有以下思考:
(1)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人们往往很难通过短暂的接触和了解,就对某一职业者的专业水平做出准确评价。所以,只能基于经验和其价值好恶并依据看到的事实和表象做出判断和选择。
(2)职业操守并非存在于那些宏观叙事层面,甚至与事业或者工作本身都似乎很难找到直接的因果关系。
(3)社会上的头衔和所谓的江湖地位与职业操守也同样没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甚至有时会发生严重的错位。
(4)专业水平最多只能是决定职业生命长短的必要条件,其他非专业因素才是充分条件。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职业操守的自我建设问题。
无论是从历史观照的角度,还是当前现实中的真实事件角度,培训师职业操守的自我建设都恐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确立自己的职业原则。我们知道,所谓原则就是言、行所依据的准则。既如此,在建立自己的职业原则时,就必须有操作性,即非常具体的行为指引,而不是诸如“为……奋斗”“敢于承担……责任”之类的、有无限解读空间,并且无法确认和衡量的空话、套话。
在此,笔者愿意分享十几年来,独自坚守的一些原则,以供读者参考、批评、指正,包括:
——不沾染经营事务。
——不要求合作机构提前支付课酬。
——不接《TTT》课程方向之外的其他课程。
——不允许在纸质教材中标注“版权所有,不得翻印”之类的字眼。补充说明一下,我尊重其他任何培训师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不做“立竿见影”培训效果的承诺。
——不参加任何“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
——不允许合作机构对自己的身份、背景和能力做过度包装。
……
可以这么说,坚守一些职业原则,是塑造自己职业德行的基础和前提。虽然,在建立原则之初,会遭遇到一些不理解,但是,当有些事情通过坚持,最后成为习惯之后,也就成了自己的身份标签之一,也是获得别人更多尊重重要条件之一。
(2)管理自己的欲望并坚守下去。必须承认,坚守原则的同时,也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一些机会,而机会往往隐藏着某些欲望被满足的可能。所以,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往往是直接影响能否坚守原则的第一道防线。那到底该如何来管理自己的欲望呢?
这里分享一则主持人崔永元的故事。
有一次,杨澜问崔永元:“你曾经遇到的最大的诱惑是什么?”
崔永元直截了当地回答:“钱,走穴。有人让我给一个楼盘剪彩,最高价开到了一剪子50万元。”
杨澜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去呢?”崔永元说:“我觉得我抵不住那一剪子。我想,一旦我爱上了剪彩之后,谁都拦不住我。我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碰它,别沾这个事。今天坐在你面前,我如实地告诉你,我还是非常爱钱的。但是,我就是不敢用这种方式去挣。”
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战胜他们的最好办法,不是坐怀不乱,而是远离他们。
(3)从某一件有外在压力但不需付出额外成本的小事做起。正如前面笔者提到的观念一样,职业操守往往体现在一些小事上。所以,从一开始不一定要给自己定太高的要求,从容易做到,并且不需要付出额外成本的小事做起。
分享笔者本人的一件小事。
只要听过我课程的学员,都知道我的一个习惯:不论春夏秋冬,都是非常标准的正装,从未只穿衬衫出现在课堂现场。尤其在夏天,总是会有学员看到满头大汗但仍然穿着全套正装的我,有些怜惜并好奇地问:“老师,这么热的天气,你可以穿衬衫呀,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每当听到这些善意的建议,我都报以宽慰的微笑和谢意,但仍然坚持。当有学员稍微偏激一点说:“老师,你这样是不是有点‘装’呢?”我也同样会很坦然地回应说:“是,就是‘装’呀!”,然后坦然一笑,而已。
要说一开始这样做一点都不辛苦、不难受,而且特别心甘情愿,显然太高看自己了。真实的情况是,在进入培训行业之初,因为资历等因素的原因,只能靠“装”的方式,让自己看起来显得“专业程度”高一些,所以,这不就是“装”吗?
但是,因为这只是多了一件外套而已,并没有其他需要凭空增加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有“想在别人面前显得专业一点”这样一个来自外界的无形压力,于是,就持续地“装”了下来。据说,养成习惯有一个“二十一次”法则,何况十几年下来,不就早都习惯了吗?
“习惯了,就自然了;自然了,就自在了”。
(4)建立与自己内心期待自洽的价值评价体系。这个方法的实施难度相对会高一些,但对于一个有人生使命感——必定会有职业使命感的人来说,这恰恰是实践其使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承担某些社会角色,并需要同时接受与某一角色相对应的社会评价。只有通过社会评价来获得社会认同,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但是,吊诡的是,这类社会评价虽然有相对恒定的一些尺度,却也难免出现一些“扭曲”或者“维度”过分单一的情形。
比如,“成功”“幸福”“快乐”等,几乎是人人追求和渴望的一种人生状态。但是,由于对这些状态的社会评价过分强调物质上的“拥有”甚至“占有”,而严重忽视其他“非物质”因素,至少让很多人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否则,就很难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常常听到很多在“别人眼中非常成功的人”,也无限感叹,甚至大诉其苦,甚至出现健康(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问题。
撇开其他复杂的因素不作深入讨论(也不是本书主题范畴之内的应有之义),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缺少甚至从未建立过“与自己内心期待自洽的价值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指的是,除了社会评价指标之外,与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感觉相匹配、协调的其他一列评价指标。比如,身体健康、孩子教育、父母安康、阅读写作、旅游观光、体育与文艺活动、朋友信赖、公益慈善等范畴的某些期待的状态。
总之,培训师职业操守的自我建设,作为职业功力沉淀的要素之一,犹如生命之水一样,虽然不见得那么真切地感受得到它的存在——比如手臂很有力量,我们往往会本能直观地觉得,是因为手臂的肌肉产生的力量。但是,假定没有水的存在,恐怕肌肉都难以形成,力量就更加无从谈起。所以,对于生命而言,水,须臾不能离!而且需要长期、持续地补充。同理,对于培训师的职业生命而言,职业操守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