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员培养的社会化和小组织模式

某个自媒体大号上曾刊发一篇《我们公司从来不招应届毕业生》的文章,主旨内容大概是我们应该将教育、培养应届毕业生的成本“聪明地”转嫁给其他公司,而不是由自己来承担。结果,一个十多万人的大号,被很多网友在留言区不断吐槽。

很显然,这种用人但不培养人的价值观,并不容于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观念。对于小公司尤其是经销商这种小型组织,如何才能在培养人的成本和使用人的效率之间获得平衡,既不至于总是在无偿给社会培养新人,高额的试错成本把自己给拖死,又不至于总捡现成的,疲于解决没有忠诚度的员工。

一般来说,公司越大越喜欢招应届毕业生自己培养。因为大公司有一套成熟的企业文化和培养机制。应届毕业生一张白纸,比较容易被第一份工作的文化所浸染。这是美的、格力、海尔一类大公司,长期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根本原因。

但是对于经销商这种小型组织来说,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是不现实的,用大量时间来培养新手更不现实。能不能有一些短平快的方法,既能加速人员的成长,又能减少人员的流失?

经销商的组织架构相对简单,营销系统的人员,招聘的种类,也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层员工,面对一线,有直接的销售产出要求;一类是中高层的销售管理人员,衔接老板和一线员工。

从走访的大量经销商培养新人的实践方法中,我们看到了经销商创造了很多接地气的土办法,来完善自己的培训体系。对于基层或者是中高层两类不同的对象,培养的方法侧重点也有不同,经销商朋友可以试一试。

1.针对基层

在基层,有个方法现在大家都在用,就是师傅带徒弟,老员工带新员工,手把手、脚跟脚地教。这种方法好不好?其实效果也是因人而异。老员工负责点,效果好一点;新员工上心点,效果好一点。

这种靠天吃饭的活儿,就不是建立制度要解决问题的初衷。那怎么才能让这种方式大概率地变得有效果起来呢?

我将基层销售人员的技能分为三类:产品知识、销售技巧、基本素质。这三类中,基本素质先天因素会多一些,销售技巧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产品知识相对来说是可以速成的。当然,产品知识又分为两类,即竞品知识和本品知识。

竞品知识:关于竞争对手的产品知识,如何让新员工快速掌握?

有的经销商利用上游企业编写的竞品资料开展培训,上面讲的人总感觉不透彻,下面听的人似乎也不明白,一副和谐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厂商关系;有的经销商则自己编资料,老板亲自拿着竞争对手的产品,一个螺丝一个螺丝的拆开、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比较。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员工现场听得热血沸腾,这么好的产品,卖不动简直天理不容。但一下市场,面对现实的竞争环境,直接被竞争对手打蒙,“原来……原来……原来老板说的都是骗人的!”

越俎代庖式的竞品讲解,能够隔山打牛的是极少数高手,隔靴搔痒才是这类培训的常态。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我们就已经在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中国,就没有经销商解决不了的问题。

2018年初,我陪客户刘总一同走访经销商。云南是新开发的市场,客户也合作不久。拜访云南某商贸公司的潘总时,正巧赶上周日。而这一天,他正好约谈了一位应聘操盘我客户品牌的销售主管,便邀请我们一起参与面试。

被面试的小伙子,过去是做照相器材销售的,没有太多的电教行业的经验,对产品和行业自然也不熟悉。一上午谈下来,总体感觉这个小伙子思路、谈吐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唯一让刘总纠结的是,行业和产品知识基本为零,操盘云南这么大的市场,会不会风险太大。招,还是不招,刘总一直很犹豫。

这时候,经销商潘总的一句话打破了僵局:“产品和行业不熟,没事!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你以消费者的身份,去把昆明市所有竞争品牌的门店跑一遍,去听一听竞争对手是怎么介绍他们产品的。优点有哪些,缺点有哪些,产品规格有哪些,竞争对手有哪些,行业有多大……多问、多听、多记。到了月底,你给我一份调查报告。通过了,就算你的行业知识过关了;没通过,我就再给你一个月。当然,这两个月我都会给你算标准工资,能不能真正挑得起这个大梁,还得看你自己!”

中国经销商的智慧真是无穷的,让竞争对手去培训自己的新人,这也算是经销商的一大发明。

本品知识:虽然我下面要介绍的方法主要是针对本品的产品知识速成,其实是可以推导到另外两种技能的培养中,只不过考核的节点可以适当延长。

四川攀枝花某商贸公司的经销商听了我给销售人员讲的培训课程后,回去将辅导的“十六字诀”创造性地改造成了“四天速成法”,我发现效果挺好,可以给大家介绍下:

所谓“四天速成法”,其实就是将我们销售辅导过程中的四大步骤“我说你听、我做你看、你说我听、你做我看”,分割成可以考核的四天内容。

第一天:老员工说,新员工听。不懂的可以问,不清楚的可以拿笔记。新人上岗以后,第一天只听老员工介绍产品,背产品已经罗列好的20个卖点。第一天没有考核,但第三天就会让你重演,不记不背,第三天肯定过不了关。

第二天:老员工做,新员工看。老员工根据第一天背的20个卖点,结合产品,现场给新员工演示头一天介绍的20个产品体验的动作,新员工可以要求每一个动作在当天重复演示,直至记住为止。

第三天:新员工说,老员工听。从第三天开始,就是新员工开始表演的环节了。第一天老员工介绍的内容,要求新员工将20个产品卖点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背不出来,不许下班。

第四天:新员工做,老员工看。老员工作为考官,严格要求新员工,按照20个产品体验动作,一个不落地展现出来,动作不对,调整到正确为止。这个过程,老板也会随机参加,检验结果。

这四天的内容,作为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关考核。新员工用不用心、能力强不强,老员工尽不尽力、负不负责,在这里都会有一个大致的反映。

2.针对中高层

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对于中高层人员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中高层人员入职后,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下属员工有抵触情绪,融入现有队伍比较难。为什么?中高层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突然有人空降进来,这是不是断了某些人的仕途?

所以,中高层干部,经销商组织如果没有很好地融入机制,极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咱们身边的某些亲信排挤,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到最后这个中高层人员成为公司的摆设,令行不止;另一种是新入职的中高层干部抱着反正是打一份工的心态,你好、我好、大家好,团队从一团和气变成一团死气,老板招聘中高层人员的初衷再次流产。

那么中高层干部入职的培养阶段,究竟应该怎么用,才能既实现保护新干部,又让好同志茁壮成长的目的呢?

山东的一家商贸公司2017年通过猎头公司招聘到一位有管理学博士学位的副总,准备做老板副手培养。

这位副总年龄不到四十岁,工作时间不长,但人很聪明。工作时间不长,容易犯什么毛病?对,做事容易犯理想主义。人很聪明,就容易怎样?容易耍小聪明,投机取巧。经销商是个爱才之人,也是一个知人善用之人。这位博士入职后,经销商安排他的第一份工作,各位猜得到是干什么吗?

负责全公司所有票据的收发工作!

记住!是收发,不是审核。也就是所有的票据,都由这位副总传递记录。上至老板的固定资产购买批示,下至仓库保管员的加班餐费报销,这位副总都要按时记录,及时传送,送漏了、记错了,都得罚他。

经销商这一招妙在哪儿?至少一石三鸟。

票据报销,基本会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绝大部分人。副总负责票据收发,就能接触到各个层面的各色人等,了解组织架构。

票据报销,公司早有报销流程、报销标准,这不涉及工作决策和弹性,该报就报,不该报,有公司条例在那儿顶着。这种惯例性的衔接工作,不涉及工作冲突,不面临决策利益,这种人畜无害的流程性岗位,是新员工融入的极佳切入点。

当然,票据账目的往来,其实也是一家公司营业基本面的呈现窗口。这位副总只要用心,可以很快从票据上了解这家公司的运营状况,为后期工作做好铺垫。

所以,对于中高层干部入职给予一段时间事务性的、例行性的工作进行磨炼,其实是帮助新人快速融入企业的良好途径。当然,基层员工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我觉得也能用,比如让新员工帮大家中午订餐,晚上下班负责提醒大家断电、断水,提供员工回家路段的交通信息等。当然,这些工作挺磨人的,心态不好的人不一定熬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