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为
“以客户为中心” 的流程协同案例 (时间 15:14)
在华为的流程管理实践中,“以客户为中心” 并非口号,而是融入基因的行动准则。我曾在华为消服流程 IT 部门任职,当时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如何在职能部门的会议要求与客户服务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我发现白天的会议大多低效,严重占用了为客户服务的时间。于是,我借助华为 “以客户为中心” 的文化,请求客户向我的领导发送邮件,说明我作为项目核心骨干需要更多时间为客户创造价值,建议减少非必要会议。这一举措显著减少了会议数量,使我既能高效服务客户,又能准时下班,实现了工作效率与客户满意度的双赢。
这种做法的背后,有三个关键支撑:
1.价值观植入:入职华为第一天的大队培训,通过一整天的洗脑式教育,让 “以客户为中心” 的理念深入人心。任正非强调 “脸朝着客户,屁股朝着领导” 的员工价值观,与我的职业理念高度契合。
2.考核机制导向:华为的考核机制分为 “一考” 和 “二考”。“一考” 由业务单元(客户)负责,决定绩效等级;“二考” 由直接领导建议,仅有微调权。这种机制明确引导员工将重心放在客户需求上。
3、行动验证文化:我曾经历过一个案例,总裁办主任迟迟不签发会议纪要,在项目经理 “不吹死他,我就吹死你” 的指示下,我通过短信、邮件、电话多维度沟通,最终 15 分钟内解决问题,甚至让官阶更高的主任向我道歉。这一事件让我深刻体会到,华为的 “以客户为中心” 是真正落地的行动准则。
总结华为的经验,破解部门墙需要做到三点:清晰提出价值观、干部带头践行、将价值观写入流程和制度。流程团队的领导者必须对结果负责,明确各环节的输入输出标准和职责界面,避免传统 “接力赛” 式的流程卡顿。
华为构建跨部门高效协同机制成为流程化组织,其核心在于将 “以客户为中心” 的价值观深度融入流程建设与组织运作。在华为,每个业务域都设有流程内控建设部,如销服领域的流程团队,成员需打破职能壁垒,坚定拥抱业务需求。
以具体实践为例,员工为服务客户减少无效会议,通过让客户向领导发邮件说明其作为项目骨干的价值,成功将会议量大幅缩减,既提升客户满意度又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做法的支撑源于三大要素:入职时通过培训强化 “以客户为中心” 的价值观;考核机制中业务部门对员工绩效有主导权;实际案例中即便基层员工也能通过流程推动高层解决问题,如总裁办主任因流程卡顿向普通员工道歉。
华为通过清晰的价值观、干部践行与流程制度设计,让员工聚焦流程贡献,而非职能本位,真正实现以流程为纽带的跨部门协同,构建起高效的流程化组织。
(二)设备制造企业的平台化转型案例
(时间 21:57)
我曾辅导过一家设备制造企业,该企业在注塑机、压铸机、橡胶机等领域拥有三大核心事业部,年销售额约 50 亿。CEO 具有战略眼光,意识到随着内卷加剧,需要从事业部制向集团平台化转型,以解决二代交班问题,避免过度依赖个人能力。
我们采取了以下关键措施:
1.成立 EMT 经营管理团队:效仿华为,从核心事业部、研究院、供应链等部门抽取高管组成 EMT。每月召开会议,讨论战略、投资、管理变革等重大决策。明确 EMT 成员的核心使命是构建业务域的差异化竞争力,具体职责包括业务域战略规划、流程 IT 平台建设、团队专业能力提升和共享业务平台构建。
2.后备干部培养与激励:启动 EMT 成员后备干部培养专项,引入 DDI 咨询,解决高管精力不足问题。同时,通过股权激励,给予大几十万到上百万的激励,引导高管关注集团能力建设。
3.职能平台服务意识转变:推动职能部门从管控导向转向服务导向,招聘高素质职业经理人,建立沟通平台,扭转管理导向。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橡胶机事业部为例,三年前年销售额仅 1.1 亿,在平台化运作下,2024 年销售额达到 2.5 亿,利润近 5000 万,同比增长 40% 以上。其核心原因在于借助集团 50 亿的平台优势,实现了对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三)业务差异化竞争力的构建(时间 29:00)
陈立云在直播中提到,构建业务差异化竞争力需以端到端流程架构为核心,明确业务域负责人的使命与职责。以服务的设备制造企业为例,其 EMT(经营管理团队)成员需承担四大职责:
1.业务域战略规划:聚焦变革规划,从集团视角制定战略。如该企业在注塑机、压铸机等业务域打破事业部壁垒,通过战略规划挖掘新的价值空间。
2.流程与 IT 平台建设:提升流程效率,强化信息化平台。例如优化研发到生产的端到端流程,减少冗余环节,推动流程与数字化工具结合。
3.团队专业能力提升:针对核心环节培养人才,如产品经理、采购专家等岗位的专业技能,确保团队能力匹配业务需求。
4.共享业务平台构建:整合中央研究院、采购认证、财经共享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如该企业构建共性技术平台,使一线团队可 “呼唤炮火”,实现轻装上阵。
他强调,任何业务域均可通过上述路径打造优势。例如奈飞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竞争力,华为以流程 IT 驱动效率,企业需聚焦关键业务域形成差异化壁垒。
(四)平台化运作带来的业绩增长与管理变革 (时间 35:48)
陈立云服务的设备制造企业通过平台化转型实现显著突破:
·
业绩增长实例:橡胶机事业部在平台化前 12 年销售额仅 1.1 亿,依托集团 50 亿规模的共享平台(如研发、采购、供应链),近三年销售额提升至 2.5 亿,2024 年利润近 5000 万,同比增长超 40%。其核心在于借助集团平台,将原本小体量业务嫁接到 50 亿资源中,形成对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
管理变革逻辑:企业面临二代交班时,传统依赖 “超级家长” 的模式不可持续。平台化通过将能力沉淀到流程与体系中,降低对个人的依赖。如该企业通过 EMT 团队建设、后备干部培养及股权激励,推动高管从 “事业部利益” 转向 “集团价值”,实现管理模式升级。CEO 提到,橡胶机事业部的增长得益于对集团平台能力的借力,使其在行业竞争中突破体量限制。
(五)职能平台的服务意识转变与总结(时间 38:23)
陈立云在项目中推动职能部门从 “管控” 转向 “服务”,具体措施包括:
·
机制重构:拉通职能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平台,引入高素质职业经理人,明确 “服务业务” 的考核导向。如华为案例中,流程 IT 部门以业务团队需求为核心,通过客户邮件减少无效会议,优先支持业务项目。
·
文化牵引:以 “以客户为中心” 价值观为基础,要求职能部门将业务团队视为 “内部客户”。如设备制造企业的集团职能部门主动为事业部提供研发、采购支持,而非单纯下达指令。
·
总结:职能平台转型需结合 “价值观 - 干部践行 - 流程制度” 三位一体。陈立云强调,流程化组织的核心是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职能部门需成为业务支撑而非壁垒。例如华为通过流程机制让职能部门对业务需求快速响应,设备制造企业则通过 EMT 职责定义与激励机制,推动职能与业务协同,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