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天下的根本与原则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理天下的本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修身上面。《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普通老百姓,平生最根本的事情就是修身,所以周敦颐先生这里说,修身是治理天下最应该下的本钱。

在《大学》中有一套从内修到外用的一整套学修系统,就是“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目是君子内修。格物,一说是格于事物之理,即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展开对世界的认识,就是朱熹所谓“格物穷理”;也有一说是格去心中之物,要把自己心中的块垒去掉,这是王阳明的观点。我个人以为,王阳明的说法在我们心性修养上更切贴,更能发挥作用。当你真正把心中块垒全部消除掉,让精神进入到一种虚空、灵明、通达的状态时,那么,这就致知。就如同镜子,只有空空荡荡、干干净净时,才能照见万物,才能清楚地理解你所面对的一切事情。真正达到致知,按王阳明的说法是“致良知”,那么诚意、正心也就自在其中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儒家的一整套内修功夫,进而发之于外,外用的第一条就是修身。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修身是儒家内修与外用的结合点,所以周敦颐先生才说:“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

“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则,原则、法则。治理天下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齐家。前面说外用的第一步是修身,其次就是齐家了。我们要把自己的家庭关系搞好,夫妇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要搞好,这样家庭才能和谐。家国同构,这是儒家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则。我们继续看周敦颐先生是怎样进一步对此加以阐述的。

“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本必端,修身就必须要身正,只有品行端正了,我们的精神才能达到诚的状态。前面我们讲乾卦九三爻的时候就说,“君子乾乾,不息于诚”,诚是使我们修身这个本钱能够不断增息的基本条件。则必善,治理天下的原则必须亲善,必须有条不紊,其本质就是“和亲而已矣”。和,和睦、和谐;亲,亲善、亲切。《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有解说成新民,这一说也是随着时节因缘而来的。清末民初的时候,需要新的思想、新的启蒙,需要中国人民在危难之际有一个全新的精神面貌,便将“亲民”解释为“新民”。实际上,还是应该理解成“亲民”才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中,历来把国家当成是一个大家,而把夫妇、父子之家当成是一个小家。大家和小家的关系也是一一对应的,皇帝皇后是这个大家庭的父母家长,整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是子民。父母家长对成员、子女自然要疼爱、关怀,成员子女对父母家长也要尊敬、孝顺。这看起来道理很简单,中国这么几千年也一直这样提倡,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时代,却非常少。

“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为什么会家难而天下易?是因为家亲而天下疏啊!后面这一句其实是对前一句的解释。“家难而天下易”是结论,因为治家非常难,如果家能治理好,那治理天下就比较容易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家亲而天下疏”,家人和你太亲近了,很难处理好;而天下离你很疏远,所以没觉得有什么了不得。

在中国古代童蒙教育有一个规矩,叫做“易子而教”。自己的娃娃自己教不好,因为太亲了。娃娃一撒娇,老婆又在一旁干涉,你就不敢轻易对娃娃施行家法了,所以,孩子最好是交给朋友,或交给其他老师来教。在这一点上,哪怕是再高明的人,面对的时候也都有难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圣人有两怕:一怕童伴,二怕老婆。童伴就是自己的光屁股朋友,儿时一起相伴长大,什么调皮捣蛋、丢人现眼的事都一清二楚。不管你以后的名声再大,在外面的德行再高、声望再好,但是一遇到光屁股朋友,把你小时候的丑事给你抖落出来,比如一起到地里偷红苕啊、一起比赛撒高高尿啊,一下就弄得你颜面扫地。马祖大师当年在南岳怀让那里得了道,后来名满天下啊!他是我们这次大地震的重灾区什坊人哦!也曾被地方官员声势隆重地请回来,可是,街坊邻居们一看,哎呀!啥得道高僧哦,不就是隔壁马簸箕家的儿子嘛,有什么了不起!你看,这就叫“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此外,怕老婆也是必然的。在老婆大人面前,你天大的圣人也没什么道貌岸然可言,两口子闺房里那点事儿,还能光鲜到哪里去啊?

所以“家难而天下易”,治家真正是非常之难。以前国家大治的时候,似乎还好一点,内宫外朝各安其分;但是只要国家一乱,往往起因都是祸起萧墙。萧墙,就是使内外有别的那道屏风,就是说内部先乱,尤其是后宫先起火,然后逐渐扩大。历史上凡治天下有道的君王,往往都会立下严禁后宫干政的规矩,以杜绝祸起萧墙之难。“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讲的就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