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本来就有禅宗的底子,他的太极学说又来源于道士陈抟,同时,他又从四书,特别是《大学》、《中庸》里面找到了精神架构的点,融会贯通以后才形成了《周子通书》。通书通三教,就是这么自然的结果。
其实,三教相通的理念,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当时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禅宗里有个公案,傅大士见梁武帝。在佛教传说里面,傅大士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化身不化身,我们不用管,但他确实是最早提出了三教相融的理念,虽然嘴上没说,却在行动上表达出来了。
傅大士见梁武帝,头戴一顶道冠,身穿一件僧袍,脚上又穿着一双儒履。梁武帝看他打扮得这么奇特,就问他:“你怎么这身打扮呢?你戴着道冠,难道是道士吗?”傅大士就把自己身上的僧袍扯了扯,梁武帝就又问:“难道你是僧人吗?”傅大士又把脚抬起来给皇帝看,梁武帝看是儒履,就问:“难道你是儒士吗?”傅大士又扯了扯头上的道冠。这时候,皇帝就没有话说了。
这个公案说明什么?说明他既不是道,也不是僧,也不是儒。但是呢,他又是道、又是僧、又是儒。
梁武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传奇的一个皇帝,他很喜欢佛教,一生几次出家,害得大臣们还花钱把他从庙子里面赎回来。面对这样一个皇帝,傅大士就是通过这些举止打扮来告诉他,你太执著于佛法了啊!你当皇帝就好好当,就是在普渡众生,就是慈悲为怀啊!你非要出家干什么呢?你还想把头剃光,穿一身和尚衣服,太着相了啊!所以傅大士就以这身打扮提醒他,不要太着相。戴道冠、穿僧袍、穿儒履,跟我这个心性本体有什么关系呢?真正该做的事,是你的心该往哪里放。他是希望用这身打扮来劝化梁武帝,跟他说明形式与本体是毫无关系的,要消除梁武帝对佛教的执著。同时,也体现出了三教相融最初的苗头。
当然,后人从三教相融的角度来谈傅大士也很少。傅大士之后,达磨祖师才到的中国。如果大家喜欢看南怀瑾的书,就会发现后来禅宗的很多影响,都是从傅大士那里开始的。南怀瑾认为,傅大士是中国早期禅宗的代表人物,因为当时达磨祖师还没有到中国,还没有正儿八经传禅法。傅大士的行为很颠倒,说话也是东一句西一句,后期的很多禅师都继承了这一特点。比如他的一首偈子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像这类的偈子,都具备后世禅宗的行为特点,在达磨祖师那里,反而没有这些行为和语言。达磨当时到了中国,因为与梁武帝一言不合,于是到了少林寺,也不和人说话,找个山洞就面壁打坐,一坐就是9年。传法的时候也很实在,还要用《愣伽经》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