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国企业问题的根源在信仰

企业的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本质上是什么呢?是信仰。信仰意味着人的“我”的地位在下降、降卑(直至最低——意识到自己是被造物)。然后,自然地就绽放出爱和公义之花。

因为只有一个人在心里说“我又算得了什么呢”的时候,才会有“原来他在这啊,原来他与我一样、也有想法、观念、感受啊,原来他是这么想的啊”等等,即才会看到他人,才会尊重、重视、理解他人,才会意识到不仅谋求自己的幸福、也该为他人的幸福着想。在企业里,这个他人就是员工、消费者及所有相关的人。

有一篇采访“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的文章写道:“1989年4月,《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杂志专访德鲁克,头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他的注意力为什么在晚年的时候从公司转向教会,德鲁克对此的回答是:‘就我所知,恰恰相反,我开始对管理感兴趣,是因为我对信仰和制度的兴趣。’”

“《公司的概念》将公司还原到产生公司的特殊社会土壤中,奠定这个土壤根本的是德鲁克在克尔凯郭尔那里看到的价值观,即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本身都不是目的,它们都是服务于高于社会存在的上帝意志的工具,其中的人不是为了达到社会目的的工具,恰恰相反,社会被上帝用来实现他赋予人的使命。”

很清楚地看到,德鲁克的管理理论的大厦是建立在对基督教的信仰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认同德鲁克是管理之父,认同是他奠定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这意味着不管我们有没有信仰、信不信基督教,我们的企业运作和所有的工作都是在运用基于信仰的理念、方法、工具。

但是,在没有信仰即高举自我之下,人(企业)就会被私利(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个人化的偏见(个人目标的实现优先于企业的目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标乃至更高精神领域里的公义、仁慈、爱等基本法则,其实就是把满足个人即满足自我,当作唯一的目标)所控制。

其结果就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情况:价格战,恶性竞争,山寨产品,没有创新能力,做低端市场,在价值链中只能承担制造、加工的环节,无品牌,对待工人、员工苛刻(企业利润低),没有团队精神,没有对人的尊重,无领导力,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没有社会责任感比如污染问题,不可持续发展,效率低下、浪费资源,靠搞关系做市场,完全无视消费者需求,无远见,没有健康的企业文化,没有愿景、使命,等等。

其实我们都清楚,根本问题是在于怎么建立起信仰(以及建立什么样的信仰)。实际上,这超出了人的能力的范围。如果人能决定自己的信仰,那么,这个所谓的“信仰”就还是在人之下的。不还是高举自我的产物吗?这个信仰不还是包含着人的自私的所有黑暗的属性吗?它就不能带领人走向光明。

因此,只有人觉着自己不行、无能、不配,彻底地否定了人的本性里有善和向善的能力,觉着自己渺小、卑微的时候,真正的信仰才降临。这是祝福的到来。

这就是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