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兆光:不确定并不是这个时代独有的
最近我的确认真地想了想,究竟怎么理解“不确定”这个概念。据我个人的发现,“不确定”这个概念,彼得·德鲁克提出来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他有一本书,台湾版本的书名叫《不连续的年代》。书中明确提出了“不确定”,而且说了一些未来将会发生的变化。如 “知识工人既是知本社会真正的资本家,又必须依附于某项工作。知识不仅仅是一种力量,也拥有所有权”“商人将不得不去学习创建和管理创新型组织”,这些可以说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彼得·德鲁克从思想者的角度,超越了那个时代,预见了50年后的商业世界。当然彼得·德鲁克也很骄傲,他说:“一个思想大概被接受要50年。”那么从他提出到现在,正是五十多年。所以我想说,“不确定”并不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概念。
《人类简史》中讲到,从猴到类人猿进化用了几十万年,从类人猿到人仅仅用了几万年;农耕时代,人类用了几千年,而工业时代只有200年;但在互联网时代,短暂几十年里,人类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是工业时代的N倍。所以人类发展速度的本质就是:越来越快!
在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中,我们站在每个时点,用过去的经验看现在的时代都是不确定的。现在我们觉得日新月异,感觉最近十年变化特别大,但可能未来一年、几年的变化是加速度的。从慢节奏到快节奏的过程中一定是不确定的,而且所有变量变化的速度都非常快。
我在想,到底“不确定”是不是现在的特色?如果它并不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是否意味着有些经验仍然有效?
所谓“未来”,其特质之一就是不确定。如果说“经验终结”,那可能只是因为发展速度过快,经验跟不上而已,并不是说经验无用。比如,互联网时代跟工业时代对比,有些经验仍然是有效的。比如,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从福特汽车开始的,以“福特制”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以规模降低成本,用分工和流水线的方式提高质量。这个规律是人类的一大发现。再往后的丰田方式,比大规模生产方式要更定制化、更小批量,是精益生产,其实背后遵循的还是大规模生产方式,只不过是把不同品种的模块标准化了。现在工业互联网开始定制,定制的背后还是大规模生产方式,还是要集成,只是从技术上解决了柔性化的方式,比如,用机器人。机器人在不同工作之间切换的时候可以自动,不容易犯错,所以是在技术上解决了,变得更柔性。背后大规模生产的原理仍旧适用。
不确定的时候,其实不是经验的颠覆,很多时候是对经验的延续——技术更新了,信息手段增加了,使得以前的原理性经验以另一种形态出现了。另外,人类的经验本来就是这样发展的,即在不断的创新变革中总结新经验,不断地淘汰过去的经验,这也是一个规律,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企业要变革的原因。一方面,人不总结经验没法进步,没法做事情;另一方面,你的经验总会过时,尤其当时代变化加速度时,经验吐故纳新的节奏也变得更快了。
2.王祥伍:最可怕的是不能坚守“确定”
“不确定”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词,只不过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不确定性开始增加。欧洲的查尔斯·汉迪就是专门讲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末,他出版了《非理性的年代》《变动的年代》等一系列讲时代不确性的书。近几年,“不确定性”再次成为热词,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技术因素增加了不确定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讲的“不确定性”,我的理解是从人类的需求角度来讲的,是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大工业化产品、同质化的需求为主,之后需求就开始向个性化、时尚化转变,相较于大工业时期的同质化大规模需求,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多变。所以最早的不确定性是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再加上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冲击和影响原有的技术秩序,带来新的一些不确定性。这是我对“不确定”这个名词的理解。
回到论题:“不确定的时代,是否意味着经验的终结?”如果我们要判断经验是否已经终结,首先要判断不确定时代究竟有多少是不确定的。
很多人把“不确定时代”看作是一切皆变。所有东西都在变,没有什么可以确定的。但实际上这个时代跟以往时代相比,我认为大部分还是确定的。从个体来讲,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消费习惯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是个体的累计,个体没有根本的变化,整个社会能有多大的变化?比如人类的政治体制没有大的变化,美国的政治体制二百多年来也没什么变化。特朗普执政,有一些独特的执政方式,但是美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变化。中国经济体制、市场体制也没变。世界主流国家的经济体制没变,实际上全球化的趋势也没变。
这个时代跟以前相比大部分东西还是没变的,但有一些东西确实变了。第一,市场变了。与二三十年前市场相比较,今天中国的市场确实变得更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以前是大规模的同质化需求,现在是产能过剩;中国进入中产时代,需求开始个性化、时尚化,对品质的要求更高,这是一个明显的特点。第二,互联网技术因素。互联网技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人类学习和接受信息的方式确确实实在发生变化。第三,企业的人变了。企业的主流人群从原来的“50后”“60后”“70后”逐渐地变为“80后”“90后”“00后”。这三个因素对企业管理来讲是影响比较大的因素。除了这三个因素还有什么更大的变化吗?真正值得讨论的大变化似乎并不是太多。
这说明一点:实际上“不确定性”是可以界定的,并不是漫无边界、深不可测的。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最可怕的并不是那些不确定因素,而是过分夸大不确定性,否定经验,提倡不断变革,患了“焦虑症”和“变革多动症”。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曾讲到变革创新与秩序的关系。他提出“不盲目创新”“对变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等观点。文中写到,“我们有些员工,交给他一件事,他能干出十件事来,这种创新就不需要,是无能的表现。这是制造垃圾,这类员工要降低使用。所以今年有很多变革项目,但每个变革项目都要以贡献率来考核。既要实现高速增长,又要同时展开各项管理变革”“各级干部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要热烈而镇定,紧张而有秩序”“‘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做任何小事情都要小心谨慎,不要随意把流程破坏了,发生连锁错误”。
我理解任正非讲的就是如何处理企业稳定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没有稳定就没有效率。几万人、几十万人的企业如果大家都在搞创新,没有稳定流程、组织、分工、考核,这家企业肯定一团糟,没有一点儿效率。但是太稳定、太僵化,没有变革肯定也有问题。所以要把握好稳定和创新之间的度:“要热烈而镇定,紧张而有秩序。”
这个时代确实出现一些比较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市场因素、互联网因素、员工队伍因素。这些重要因素的不确定性增大,会使企业的战略、组织相应地发生变化。如以往企业普遍会进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追求规模效应,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战略方面要选择归核,聚焦主业务,非核心的业务通过外部合作等方式开展等。企业的组织也会因为前面三个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进行相应的变革,比如从过去的集中式权威到分布式权威,组织架构从金字塔式的科层制向扁平化、集约化变革等。
越是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要能够清晰地判断确定的因素。不能说这个世界全变了、全乱套了,只有不断变革才会有前途,你得看清楚,谋定而后动。其实这个世界大部分还是有秩序的。相对来讲,我们大部分的经验,特别是很多管理理念层面的经验还是管用的。像我们所学习的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这些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在未来仍然是管用的。在实践中探索提炼出来的这些管理理念永远不会变,只是在策略层面、组织方式、人力资源机制等方面,随着时代变化会有一些改变。
最后强调一下,在不确定的时代要能够确定性地判断不确定因素,再寻找应对的策略,不能把变化绝对化、泛化、夸大化,避免“多动症”;找到变化当中不变的、相对稳定的规律,就在相对不确定的时代中找到了制胜的方法。
3.孙波:“不确定”是发展中的问题
我所理解的“不确定”,是个发展中的问题,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调整转型发展中的不确定。既然是来自于发展中的问题,那无非就是发展的速度和发展模式的问题。由于经济结构化调整,与高速增长时期相比,规模化、线性增长的发展模式受到抑制,新的模式又还有待在改革中探索,所以大家普遍感受到不确定性。
老实说我没有从理论上对“不确定性”进行追根溯源,但直观地感受到,企业所感受到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对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的不确定,因为过去的发展模式无法应对现在剧烈的变化,可以说是发展模式本身遇到挑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增大给企业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还能不能依靠过去的成功经验?我觉得经验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经验,包括技术、知识等应用层面的经验;二是底层经验,即支撑表层经验的理论、价值观等。底层经验是经过时间和事实验证过的基本理论,这和在理论应用过程中技术层面的经验一定是有差异的。
而如果说经验不管用了,我认为是指因为发展模式的变化,使得技术应用层面的经验可能不太适用了,但是底层经验仍然是不变的、仍然能指导应用。比如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会发现,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所用的理论仍然是以前的。比如我们现在讨论的绩效管理创新的问题,提出“周边绩效”(周边绩效又称为关系绩效,是指与周边行为有关的绩效,周边绩效构成了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能够促进组织内的沟通,可以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促进和催化作用,有利于员工任务绩效的完成及整个团队和组织绩效的提高——编辑注)。但其实“周边绩效”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产生了,之所以一直没成为主流理论,是在过去的经营环境中,“周边绩效”的应用所发挥的价值并不明显。而现在,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组织与人的关系在进行重构时,“周边绩效”的应用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正如大家谈到的,经验是个在应用中不断创新和淘汰,再在应用中总结提炼、创新和淘汰的过程。所以要回答经验究竟还管不管用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属于规律层面的经验一定是不变的,属于应用技术层面的经验一定是依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总结一下,我认为不确定性的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来自于速度和模式的变化;而经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看它的变与不变。
4.孙建恒:不变的东西要固化到流程里
企业经营管理中很多不变的东西要固化在流程里面,固化到企业的经验里面,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不能改变,必须保持。
从战略角度来说,华为的任正非一直强调: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战略。
华为在制订战略时,首先对未来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未来通信管道的容量是不是会像太平洋一样宽?基于这个假设再制订战略。包括著名投资人孙正义所设立的1000亿美元的技术基金,就是建立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大爆发、互联网技术会大爆发的假设上。未来每个人都会连到网络,巨大的连接会产生巨大的数据,巨大的数据经过建模之后会形成巨大的智能化,即人工智能的高级智能化。正是基于这种巨大的假设,一想到未来30年里,全球新技术领域会产生巨大变革,人工智能将深入到人的生活,80%的劳动力会被机器取代这样的图景,孙正义说:“我非常激动,感觉连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
郭台铭也投资了孙正义的基金,也看到了这个巨大的产业机遇。基于未来的市场前景,基于产业发展前景,基于过往的商业经验做出的判断,就是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换句话说,确定性来自于对产业、对需求深刻的认识和判断。
这些“确定性”就是经验,而经验就是流程。如管理团队中20%的人是精英,把他们的经验经提炼固化后,让剩下80%的人复制经验,去模拟经验并操作,整个公司的运作效率才可大大提升。我认为这就是不变的东西,要固化在组织流程里面,固化到企业的经验里面。就像王祥伍老师说的,不管外部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是绝对不会变的。这是华为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是华为过往的经验,我相信也是华为未来不会变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