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管仲射隐
有人出了个隐语让齐桓公猜,他说:“一难,二难,三难,是指什么?”桓公不能回答,把它告诉管仲。管仲回答说:“一难,是指君主亲近优人而疏远文士;二难,是指君主离开了国都而屡次去海边游玩;三难,是指君主年迈而迟立太子。”桓公说:“好。”也不择定吉日就在宗庙里举行设立太子的仪式。
议论:管仲不知势
或曰:管仲之射隐,不得也。士之用不在近远,而优俳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则近优而远士而以为治,非其难者也。夫处世而不能用其有,而悖不去国,是以一人之力禁一国。以一人之力禁一国者,少能胜之。明能照远奸而见隐微,必行之令,虽远于海,内必无变。然则去国之海而不劫杀,非其难者也。楚成王置商臣以为太子,又欲置公子职,商臣作难,遂弑成王。公子宰,周太子也,公子根有宠,遂以东州反,分而为两国。此皆非晚置太子之患也。夫分势不二,庶孽卑,宠无藉,虽处大臣,晚置太子可也。然则晚置太子,庶孽不乱,又非其难也。物之所谓难者,必借人成势而勿侵害己,可谓一难也,贵妾不使二后,二难也。爱孽不使危正适,专听一臣而不敢隅君,此则可谓三难也。。(出自《难三》)
管仲借射隐(猜隐语游戏)的机会给齐桓公进谏了三条建议,韩非子认为管仲没有猜中(即进谏没道理)。他对管仲的三条建议,一一进行了驳斥。
第一条是君主不应该亲近优人而疏远文士。
韩非子认为文士有没有被重用,并不取决于离君主是远是近,优人本来就是陪君主娱乐解闷的,近优人远文士并不构成治国的困难。
第二条是君主不应该远离国都去海上游玩。
韩非子认为君主掌控国家靠得是权势,而不是靠一人之力控制国家,只要能很好利用权势,能够识奸察危,命令必被执行,即使去海上玩,国内也不会有乱的。
第三条是君主不应该年岁大了还迟迟不立太子。
韩非子先举了几个早立太子而导致祸患的例子,进而指出问题的关键并在立太子的早晚,而在于权势不要分散、尊卑要严格有序,让妃妾庶子地位低下,妃妾庶子没有觊觎之心。如果做到这些,太子早立一些或晚立一些问题都不大。
接着韩非子提出了自己射隐的“三难”:
1) 授人权势而又不让他危害到自己。
2) 宠爱妃妾又不让她威胁到王后的地位。
3) 喜欢庶子又不让他威胁到太子,信任一个大臣又让他不敢和君主抗衡。
【评】:
韩非子的意见是那“三难”都是末,用好势术才是本,如果君主掌握了“本”,那些“末”上的形式是无所谓的。但实际上,当君主做不到韩非子说的那种境界时,管仲所言的那“三难”还是能起点作用的。总言之,韩非子所言固本的建议是更高层面的建议。
韩非子自己提出的“三难”,事实上是每个君主都面临的,最容易把控不住的问题。韩非子真实意图是借此申明充分运用好自己的权势才是君主驭臣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