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写下职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十个关键词,估计目标(或目标管理)必定能够名列前茅。因为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个体职业者,只要有生存、发展的需要,就无法离开工作绩效,而目标(或目标管理)恰恰是推进、衡量、检验工作绩效不可或缺的因素——和时间管理的话题一样,作者不敢轻言有多少独到的创建,更多会回归到日常的实践层面,分享自己的点滴感悟与体认。
先来看一则故事: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个叫作比赛尔的地方,从前封闭而落后,可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那里旅游。
据说,过去比赛尔人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块贫瘠的土地,不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人们说:“在这里无论从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到出发的地方。”
探索者肯•莱文非常纳闷比赛尔人为什么走不出去?所以他雇了一个比赛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干粮和水,牵了两头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十天过去了,他们大约走了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赛尔。这样,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赛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只凭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赛尔地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赛尔时,带上了那位上次与他合作的叫作阿古特尔的青年,告诉他白天休息,晚上朝着北面的那颗星星走。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赛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其实,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再看一个培训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情形:
普遍而言,培训师针对某一次(堂)具体的课程,都会设定一个(或者多个)培训目标。通常的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员……
比如:《商务礼仪》的课程目标,可以表述为:了解并掌握树立良好第一印象的要素;了解并掌握职场中商务礼仪的基本要求;掌握职场中基本的行为礼仪……
《时间管理》的课程目标,可以表述为:能够有效说明时间管理的实质意义;了解高效能人士的成功习惯;学会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了解并掌握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
以上两个例子,不但从目标的表述角度看没有任何问题,而且相信学员通过认真学习也能够基本达成这些目标……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员不止一次地学习过这些课程,而一旦回到具体的工作或者生活实践中,却并没有产生多大的作用,甚至和原来的状态并没有任何差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依照作者的观察和总结,这中间最大的问题在于:当我们自诩于某一个具体的目标的时候,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实现这些目标到底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说,单纯某件事情的目标达成了,但是,放到更大、更长的空间和时间维度,这件事情本身似乎并没有多大价值……很多人都能够非常清楚针对某件具体的事情,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程度或者结果),但是,等到这件事情真的如愿以偿之后,心中不见得有多少欣喜,甚至还会生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失落。
于是,看起来目标是一个个地实现了,但是,我们并没有为这些目标指明合适的方向,或者说,做这件事情的人,本身并不清楚方向在哪里?
所以,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常常将目的和目标混为一谈。
简单来说,目的是用来回答“为什么做”这一问题的,是基于动机的;目标是用来回答“做到什么程度(状态)、做成什么样子”这一类问题的,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是需要通过努力、有步骤地去实现的。正如成语“南辕北辙”所喻示的一样:当我们并不清楚方向在哪里的时候,无论每一件事情做得多么好,恐怕最终并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所以,做好目标管理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愿景、使命,也就是方向。
以下两则小故事,值得细细品味: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有这样一段对话: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
三个石匠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石匠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工作。”
第二个石匠答:“我在谋生。”
第三个石匠自信地回答:“我在建一座大教堂。”
有位哲人说过:“不知道向哪个方向行驶的小船,到哪里都是逆风。”
所以,后面关于目标管理的探讨与分享,都建立在方向已经明确的基础上,也是作者将目标管理定位在自我管理体系“心性层”的逻辑依归,正所谓:
目标常在嘴边挂,若无方向也白搭;
动机明确有愿景,有效管理方可抓。